破解世界性难题 中国实现“不中断血流”肝移植
核心提示:新华社广州8月10日电(记者肖思思)中山大学10日发布消息,该校何晓顺团队已成功实现两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破解了器官移植领域的一项世界性难题。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这一核心问题一直以来未得到解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器官移植发展的“技术天花板”。
新华社广州8月10日电(记者 肖思思)中山大学10日发布消息,该校何晓顺团队已成功实现两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破解了器官移植领域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这一核心问题一直以来未得到解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器官移植发展的“技术天花板”。
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疗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团队从数年前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这种“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的机制,为器官提供血液,从而提高器官功能。其过程是:摘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的同时,将机器撤离。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热的”。5年来,何晓顺团队在大动物身上进行了近百例移植实验,并获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
何晓顺团队7月23日在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进行肝脏移植时,创造了“不中断血流”的新纪录,并于8月8日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术后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肝移植手术。
何晓顺介绍,这项新技术未来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
中国器官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认为,这项技术是对现有器官移植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可以预见,该技术将使器官功能得到最大的保护,器官的损伤将降至最低,甚至有可能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将能极大改善器官移植受体的疗效。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从高瞻远瞩到实车交付,福田卡文汽车2025战略
- TIR运输优选!欧曼重卡大马力高续航、专业设
- 天使艺术团军民同庆 喜迎新春佳节联欢会成
- 京津冀企业家俱乐部举办喜迎新春佳节座谈交
- 天津滨海消防“宣讲团”多举措开展今冬明春
- 天津市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
- 哪款新能源中VAN让用户上门“抢”车?
- 2025年天津市河东区春华街道商会年会盛典圆
- 天津消防组织开展搜救犬站实战拉动
- 天津消防组织开展特勤队伍真烟真火实战化轮
- 天津消防组织开展远程供水系统测试性实战拉
- 天津消防组织开展地震救援战勤保障实战拉动
- 天津消防组织开展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通信
- 天津消防组织开展地铁火灾模块化实战拉动演
- 天津消防组织开展山岳暨高空救援实战演训
- 天津消防组织开展大型综合体火灾扑救实战拉
- 天津消防组织开展地下建筑火灾模块化拉动
- 天津消防推动高空绳索救援技术实战化训练
- 天津消防组织开展跨区域地震救援集结拉动
- 天津消防组织重型工程机械联勤联动实战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