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专访】和平的守望者:维和部队退役团长周朝晖和他的维和文化展陈馆
核心提示: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摄影报道) 日前,笔者走进天津西青区退役团长周朝晖所在的二楼大厅,迎面墙上"兵戎岁月,鹰战西非"几个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维和部队退役团长周朝晖和他的维和文化展陈馆。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摄影报道) 日前,笔者走进天津西青区退役团长周朝晖所在的二楼大厅,迎面墙上"兵戎岁月,鹰战西非"几个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展馆创始人周朝晖对着一顶布满弹痕的蓝色头盔介绍说:"这是2010年在苏丹时,我的通信兵小王留下的。"他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痛楚,"那次遭遇武装分子伏击,他为保护医疗设备牺牲了。"
这位年过半百的退役上校身材挺拔,举手投足间仍保留着军人的利落。28年军旅生涯在他身上刻下深深烙印,非洲烈日和战火共同留下的印记在他这里烙印最深。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转业后要办这个展馆。"周朝晖带大家参观时说道,"你看这个。"他指向玻璃柜里一封泛黄的家书,字迹被血迹晕染得模糊不清。"这是工兵连连长写给怀孕妻子的绝笔信,他在排雷时为救当地儿童......"声音突然哽住,他转身平复情绪,"这些不该被遗忘。"
展馆五个主题区陈列着200多件实物,每件背后都是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生死时速"展区,周朝晖驻足在一张照片前:暴雨中,他背着一个黑人孩童狂奔,身后是冲天火光。"那是2011年在刚果(金),叛军袭击村庄,我们冒雨转移了23名村民。"他回忆道,当时流弹擦过头顶,怀里的孩子吓得尿湿了他整片军装。
"家国情怀"展区令人动容。整面墙贴满维和官兵的合影 。"最对不起的是妻子。"周朝晖介绍说,"女儿出生时我在黎巴嫩扫雷,父亲去世时我在南苏丹修路。"这位铁汉说妻子独自照顾瘫痪婆婆十三年。
创办展馆的艰辛远超想象。2016年转业时,他放弃企业高薪,卖掉市区房子筹集启动资金。"最难的是收集展品。"他说,曾连续三个月奔波各地,有时为了一件实物要上门十几次。有次为取得某次维和行动的珍贵影像,他在北京某单位门口等了整整两天。
展馆开馆后,周朝晖既是馆长,又是讲解员。他独创的"情景式讲解"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讲到动情处,这位铁血军人常常哽咽。"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的留言。有个小学生写道:'原来英雄不是电影里的超人,而是保护别人的普通人。'"
如今展馆已成为精神地标。在这里总能看到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围坐在周朝晖身边。"我给孩子们讲'半碗剩汤'的故事。"他眼睛发亮,"那年我们补给中断,32个人分吃20包方便面,最后碗底总要留口汤给站岗的战友。"令他欣慰的是,有孩子在作文里写道:"长大后我也要当守护和平的军人。"
周朝晖小心展开一面联合国旗,上面签满各国维和战友的名字。"这是最珍贵的藏品。"他轻抚旗面,"维和不只是军人的事,每个中国人都该知道,我们在为世界和平做什么。"
如今,这座展馆已成为当地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但周朝晖的梦想不止于此:"我想把展馆办成全国维和精神的传承中心,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军人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临别时已是黄昏,看着他在暮色中挺直的背影,我突然明白:有些人即使脱下军装,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和平。这座民间展馆就像一座精神灯塔,照亮着中国军人的担当,也照亮着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百度或网上搜李兆祥摄影报道可浏览更多新闻。在抖音、视频号、快手、小红书上搜“兆祥飞龙”还可浏览更多视频播报。读者留言邮箱aahh9988@163.com)
责任编辑:李兆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革命家庭》巡演即将启幕 曾昭娟领衔首站
- 第二届餐饮食品创新与品牌发展大会暨2025苏
- 津沽大地书写养老答卷:中国人寿细节服务丈量
- Ontimeshow 2026SS|第23季 经纬共生
- 天津市津南区消防救援支队:守正创新 护航发
- 保险护“绿”前行
- 天津市东丽区消防救援支队全力提升本域消防
- 为幸福“加码”:中国人寿深耕湖湘民生保障体
- 五揽金牛!中国人寿蝉联“保险业投资金牛奖”
- 天津:2025国庆节日期间警惕“小火亡人”
- 天津:2025国庆假期 关爱老人更要关注“老家
- 天津:动火作业消防安全提示 一点火星可毁楼
- 天津:动火作业“十不干” 向违规动火作业说
- 天津:动火作业八严禁 规范作业保安全
- 天津:2025国庆期间严防酒店民宿“冒火”
- 天津:“双节”期间 消防安全夜查聚焦重点场
- 天津:“火焰蓝”坚守一线 点亮节日“平安灯
- 天津:2025国庆假期购物“胜地”莫成火患“聚
- 【头条专访】笔墨丹青绘大道 崇阳先生郑高
- 天津: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安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