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立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鼓励单位或个人认养认租
核心提示:中新社合肥8月1日电(记者张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8月1日正式施行,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人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安徽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历史文化名镇12个、历史文化名村25个。
中新社合肥8月1日电 (记者 张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8月1日正式施行,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人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
安徽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历史文化名镇12个、历史文化名村25个。
为可持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1日起施行的保护办法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人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鼓励根据历史建筑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利用,可以用作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文化研究等场所。
为保“原汁原味”,办法规定,在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进行修缮、保养时应遵守不改变文化遗产原状的原则。对历史文化名村应当实行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吴晓勤介绍说,21世纪以来,安徽城镇化进入持续较快发展阶段,城乡地区均迎来人口结构和建设空间的持续调整,各类建设量大面广,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建设冲击。
对此,2015年1月,安徽启动编制《皖南区域性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建立网络化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皖南地区成为中国首个探索实施历史文化资源区域性保护的地区。2016年以来,安徽加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黄山市徽派建筑数据库已初步建立应用管理平台。(完)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天津:电动自行车防火指南 别让“两轮战友”
- 天津: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楼梯或者楼内充电
- 天津:电动自行车安全要牢记 线路老化容易引
- 天津:如何预防电动自行车火灾 牢记“七个严
- 天津:电动自行车安全 这些问题要注意!
- 天津:电动自行车充电防火安全知识 一定做到
- 世界屋脊六十载蝶变:中国人寿以保险力量灌溉
- 科技与艺术跨界融合 银龄文化事业再添新翼
- 天津: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贴士 合理控制充电
- 天津: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提示 严禁在非规定
- 天津:遵守消防安全 安享幸福人生 严禁私自改
- 中国人寿:深耕八桂大地 绘就健康保障新图景
- 中国人寿以金融之力守护绿水青山
- “玉见中轴”古玉研学班全国收藏家齐聚共探
- 四抓落实在行动丨“五同”机制构建养老金融
- 守护8万份信任,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分公司发布2
- 公益与艺术共舞:2025“俏蕴·佳慧”文艺展
- 如何打造一场久久为功的数字金融实践?中国人
- 重温峥嵘岁月 致敬最可爱的人——夕阳健康
- 希望的伏笔,写在他们的专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