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座明代古窑现身南京长江边 明城墙砖在这烧制
核心提示:昨天,地面温度达到50℃,在南京市栖霞区官窑山的北、西、南三面的山坡上,考古队员在毫无遮挡的发掘点挥汗如雨。这里正在发掘的是明代官办窑厂的遗址,当年这里按照朱元璋的旨意,烧造出的青砖由长江运往南京城内,用来修建明城墙。已经发掘的25处窑址形制相同,都是在山坡上掏出一个圆形窑室,因为这种窑的形状很像一个馒头,所以俗称馒头窑。图为考古现场。
昨天,地面温度达到50℃,在南京市栖霞区官窑山的北、西、南三面的山坡上,考古队员在毫无遮挡的发掘点挥汗如雨。这里正在发掘的是明代官办窑厂的遗址,当年这里按照朱元璋的旨意,烧造出的青砖由长江运往南京城内,用来修建明城墙。已经发掘的25处窑址形制相同,都是在山坡上掏出一个圆形窑室,因为这种窑的形状很像一个馒头,所以俗称馒头窑。

图为考古现场。
官窑山上发现烧砖官窑
发现明代官办窑厂遗址的地方,名字就叫官窑山,周边还有官窑路、官窑村等,西边1.2公里就是著名的风景区栖霞山,北面约1公里就是长江。此前因为要建设南京紫金(新港)科创特区,南京市文物部门于2016年7月至10月对此地进行考研勘探,并发现了大量窑址,一座沉睡了600多年的官办窑厂因此而重见天日。
在官窑山北麓,考古队员已经发掘了两座馒头窑。因为年代久远,圆形的窑顶已经坍塌,可以清晰地看到窑内结构。考古现场负责人马涛告诉记者,从考古发现来看,修建这些窑很像陕北挖窑洞,直接在山坡上掏出一个圆形的洞,这样做可以节省修建窑顶的人力成本,窑的内部有码放砖坯的窑床,有烧窑时堆放木柴的火膛,圆顶的边缘还打通一个烟囱,而窑门则用青砖筑成一个拱门,以便窑工进入搬运砖坯和烧好的青砖,而在烧窑时,窑门则要用砖封死,以确保窑内温度可以上升到1000℃以上。至于窑膛内部为什么会呈现出青灰色?马涛表示,因为反复烧砖,窑壁也被烧成一块巨大的“青砖”。
官窑山南麓是目前发掘规模最大的区域,考古队共布了近20个探方,正在发掘6座明代古窑。在山的南部,还有3座古窑在发掘。在考古调查时,当地百姓说这里曾有过72座官窑,但实际上窑的数量远远不止72座,仅在已经勘探的区域内就发现了110座古窑,其中绝大部分是明初馒头窑,还有少部分从明代延续到清代,表明这里的窑火数百年不绝。
残砖铭文记录官员和民夫姓名
早在15年前,这处明代官方窑址就已显露端倪。
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告诉记者,当年“官窑”这个地名让他以为这里是烧造官窑瓷器的地方,他和明史专家夏维中、城墙专家杨国庆到现场考察后却发现了带有“应天府”“上元县”铭文的残断青砖,证实了这里不是给皇宫烧瓷器,而是为修建明城墙烧砖的地方。在采访时,记者见到了几块出土的带字残砖,其中一块一侧模印有“应天府提调官府(丞王恪)……上元县提调官县丞(李健)”,另一侧模印有“总甲赵才甲首……造砖人夫…… ”等砖铭,这种把府、县各级提调官,以及甲首、小甲、民夫等人的名字都印在城砖上的做法,是南京明城墙修建时特殊的质量管理制度。
那么明初官府为什么在这里设置窑厂呢?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祁海宁告诉记者,这处山上的黄黏土质量很好,适宜烧砖,而山头上植被丰富,可以就近砍伐烧窑的燃料,更重要的是,这里紧邻长江,可以很方便地把青砖运到明城墙的建筑工地,而在周边,考古专家们确实也发现了多条河道的遗迹。
通过祁海宁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一幅场景。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称帝的2年前决定修建南京城墙,在上元县毗邻长江的一座山上,一座座馒头窑被修建起来,山上的土被开挖制成砖坯,并用模子把从提调官到制砖人的名字全部印在潮湿的泥坯上。600多年前,这里白天烟尘蔽日,夜里火光冲天,全天都是一片忙碌景象,打柴的、取土的、挑水的、运砖的人们来往穿梭,窑工通过观火孔随时监测火焰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人们不敢懈怠,因为所有经办人的名字都印在城砖上,出现质量问题一定可以追查到责任人。
随着一船船青砖被运走,山头变矮了,树木稀少了。而相同的情景,还出现在南京及周边的江宁、溧水和句容,以及江西、湖南、湖北和安徽,整个长江中下游都在忙着烧砖、运砖,20多年后,大约3.5亿块城砖化作超过35公里长的南京明城墙——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墙。
原址保护将建遗址公园
因为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还有更多的谜底有待揭开,比如如此规模巨大的窑址,民夫们住在哪里?管理机构又设在哪里?窑址和长江之间如何进行运输?在已经勘探的范围内,还有13座明代中晚期至清代的窑址,以及六朝至明清的70座墓葬,那么,在尚未勘探的范围内,地下还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遗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来揭示。
南京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冬青告诉记者,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对南京明城墙相关窑址群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鉴于考古成果的重要性,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窑址密集的大面积区域不再进行土地出让,并进行原址保护,规划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不仅如此,官窑山东边还有两座略高的峨嵋山和李家山,南京市将对整片区域的地貌进行原样保护。
据悉,这处遗产点已经是市级文保单位,南京市文物部门正在为其申报省级文保单位。而这处发现,也将被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的一处重要遗产点进行研究和展示,丰富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内容。
本报记者王宏伟实习生林惠虹文/摄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普惠金融“国寿实践”亮相2025中国品牌论坛
- 津韵暖夕阳 情满康泰园 天津中华文化养老艺
- 天津电商城多元业态协同发展 金秋消费季交
- 亨斯迈亮相中国国际石化大会:以创新与绿色实
- 中国人寿寿险漠河北极村营销服务部开业!把“
- 守护民生璀璨,他们让微光汇聚成星河
- 天津铁路运输法院举办新闻宣传工作专题培训
- 依法护文脉 藏珍启新程— 第二十一届全国民
- 理赔无纸化率99.81%!看中国人寿在安徽如何用
- 头雁的远见:76周年,中国人寿以“多元”塑造保
- 天津举办新朝阳工程・2026中老年春节特别节
- 新媒体平台“如意甘肃网”让甘肃故事“声”
- 风景i亮相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勾勒商
- 赫力昂与国大药房启动“新一代骨骼健康新概
- “新朝阳工程・2026中老年春节特别节目”天
- 76载“变”与“不变”
- 赫力昂响应世界骨松日开启“全生命周期骨骼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在沪举行,中国人寿
- 赔付超4400万件!中国人寿2025年三季度寿险理
- 中国人寿:为社会包容性发展注入企业公民的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