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地方小剧团的“大烦恼”
核心提示:由该团排的谍战话剧《谍杀》、法国戏剧《遭遇奇葩》以及英式幽默戏剧《非请莫入》将在日后的洋节日里一一上演。

谍战话剧《谍杀》剧照 剧团提供 摄

谍战话剧《谍杀》剧照 剧团提供 摄
中新网太原11月30日电 题:一个中国地方小剧团的“大烦恼”
作者 胡健
山西省会太原的五一路一带被称为老城区,这条街480号是阎锡山创办的国民师范革命活动旧址,196号是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女人胡同。55岁的太原市话剧团在228号,团里地方不大,被这群艺术家们称为“陋室”。他们马不停蹄排戏的同时,却为演出场地犯起了愁。
“55年来,我们一直蜗居在这个地方,没有排练场地,演出场次也跟不上。有时候感觉就像游街商贩一样,做好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饭,没有地方卖,只能沿路吆喝。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场,一直是我们的心愿。”太原市话剧团团长韩林一语道出了苦衷。
太原市话剧团30日对外发布三部话剧的演出信息,热情好客的韩林一进门便告知到场的媒体同仁,“一会大家都别走,尝尝我们用感情做出的面条。”就像过年走亲戚一样,她已把这间不到30平米的排练厅当成了会客厅,生怕怠慢“客人”。
由该团排的谍战话剧《谍杀》、法国戏剧《遭遇奇葩》以及英式幽默戏剧《非请莫入》将在日后的洋节日里一一上演。《谍杀》自北京人艺首演后备受各界好评,这次他们将在山西大剧院小剧场连演5场。其余两部分别在圣诞节和情人节上演,是经过一年打磨后的升级版。
为了这次演出,韩林专门向上级主管部门打报告申请专项补贴,以便更踏实地进入市场。这份补贴是用于《谍杀》剧本的升级改造上,其余两部剧完全是市场化运营。租赁场地、设备、灯光音响等费用,基本上与票房持平。苦于没有剧场,很多剧目都只能保存在演员的脑袋里。
《遭遇奇葩》是2014年情人节推出的剧目,演了两场后便在好评声中销声匿迹。包括英式喜剧《非请莫入》在内的众多剧目,都因剧场问题被搁浅。韩林认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基,演出市场的繁荣更是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很多一线城市,演员在后面排,第二天就能在前面演,而我们排完了却需要挨家挨户地打听,能不能让我们演几场。”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2009年7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中国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的规划。
在此背景下,处于半关闭状态47年的太原市话剧团开始实行转企改制,剧团从过去的“养人”变成了“养戏”。仅仅一年时间,太原市话剧团就形成商演剧、红色剧、儿童剧3个系列9部剧目的创作体量,一年演出200场以上。根据宁浩电影改编的话剧《疯狂的疯狂》成了这个剧团的救命稻草。
“命”救回来了,如何把剧团的后半生过得更精彩,是韩林经常寻思的问题。“今年大大小小的剧目演出了有一百多场,有三分之一都是靠儿童剧来支撑。《谍杀》在北京人艺演完之后,从商业角度和主题立意上都受到很多业内专家的认可。类似的成品剧目一共有16个,如果有自己的剧场,一个月演一个还富余俩。”韩林说。
韩林和媒体们坐在三楼狭小的屋子里,窗外是老城区的瓦房,大家一人一筷子地夹着大锅面条。韩林聊着聊着就感慨道,“其实,全团上下都有一个剧场梦,为了这个梦想我们不敢停下脚步,只能多排戏,做足准备。说不定哪天掉下一个馅饼,正好就被我们接住了。”(完)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天津:动火作业消防安全提示 有压力或密闭管
 - 京津冀政企交流活动(2025第九期)在津圆满举行
 - 三季报发布,中国人寿总保费规模创历史同期新
 - 中国人寿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超1678亿元
 - 递交亮眼成绩单!中国人寿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
 - 资负统筹,多元发展,中国人寿前三季度新业务价
 - 新朝阳工程·2026中老年春节特别节目"天津
 - 荡气回肠夕阳歌 酣畅淋漓晚霞曲大型文艺汇
 - 普惠金融“国寿实践”亮相2025中国品牌论坛
 - 津韵暖夕阳 情满康泰园 天津中华文化养老艺
 - 天津电商城多元业态协同发展 金秋消费季交
 - 亨斯迈亮相中国国际石化大会:以创新与绿色实
 - 中国人寿寿险漠河北极村营销服务部开业!把“
 - 守护民生璀璨,他们让微光汇聚成星河
 - 天津铁路运输法院举办新闻宣传工作专题培训
 - 依法护文脉 藏珍启新程— 第二十一届全国民
 - 理赔无纸化率99.81%!看中国人寿在安徽如何用
 - 头雁的远见:76周年,中国人寿以“多元”塑造保
 - 天津举办新朝阳工程・2026中老年春节特别节
 - 新媒体平台“如意甘肃网”让甘肃故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