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一互联网医院技术漏洞致患者信息泄露3月2日 22:24
本报记者卢杉上海报道2月16日春节刚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启动“浙一互联网医院”,号称“打造全国首个公立三甲线上院区”。根据浙大一院官方发布的信息,“2月17日8点正式上线运营,开通12位专科医生坐诊。首日试水场面火热,截至16:30,1045人上线注册‘约’专家,12位专家明显供不应求,108人成功连线。”上线之后第二天,问答社区“知乎”上即出现了浙一互联网医院泄露患者信息的讨论帖。
- 老父挂号见医生儿子“想让你歇会喝口水”1月31日 18:12
注:该视频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宣传片,根据该院急诊科医生的真实故事加工,2014年12月制作完成。怕影响其他患者诊治,等了两个多小时的老父挂号来到急诊室,排在患者队伍中看着医生儿子。
- 强行憋喷嚏 可导致内伤1月31日 18:11
憋喷嚏可损伤鼻窦、耳朵和肺部 鼻窦开口于鼻腔,憋喷嚏时气体可瞬间冲入鼻窦,类似的情况还可见于坐飞机时压力急剧变化。
- 就医160:目标实现90%以上三级医院接入1月16日 17:53
就医160目前已拥有为医院、医生和患者打造的完整产品链。
- 网曝“医生殴打患者”视频 望京医院称严重失实1月16日 17:53
近日,一篇名为“望京医院医生殴打病患始末”并配有现场视频的帖子,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 2016男性健康教育活动在深圳启动1月16日 17:53
中国男性有关ED治疗的误区依然存在,只有不到7%的患者采用正规西药治疗。
- 中国医学专家创新采用“种子土壤移植法”成功治疗肝硬化1月2日 18:06
中国肝病患者数量众多,对肝炎肝硬化晚期患者出现巨脾,腹水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 患者开颅手术中被唤醒 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1月2日 18:05
患者在接受开颅手术中被唤醒了半个小时,其间跟医生聊天,按医生指令动动手动动脚,并且还唱了一首《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 心梗发病超过12小时 救活希望渺茫1月2日 18:05
马根山介绍,发病120分钟内是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血管开通最佳; 发病超过12小时再施治,则希望渺茫。
- 江苏约有50万癫痫患者 其中约10万人或需要手术治疗11月30日 23:55
□南京脑科医院癫痫中心 张锐 癫痫是一种常见病,在人群中患病率大约为千分之七。
- 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7千万 50岁以上女性占八成11月29日 17:17
(记者 徐晶晶)“出门买西瓜,弯腰拿起的时候,骨折了;坐在公交车后排,一颠簸,骨折了;感冒打喷嚏,骨折了。
- 定期通血管能防中风?当心触动“不定时炸弹”11月29日 17:16
“虽然脑中风易复发,也无需谈之而色变,只要坚持服用药物,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还是可以预防中风再发的。
- 专家对银屑病研究的最新转化成果获国际认可 有望预防复发10月30日 0:21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含有亚油酸-神经酰胺的保湿剂能够有效地抑制大部分银屑病患者病情的复发,安全有效并能长期使用。
- 上海成立“妇产科医联体”致力协同改善患者和孕妇就诊体验10月28日 22:09
中新网上海10月28日电(记者陈静)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增加以及妇科疾病谱的变化,民众对妇产科诊疗技术和服务要求日益增加。而当下,“优质妇产科医院人多排队长”、“对临近的医疗机构不放心”、“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则影响了患者和孕妇的就诊体验。今后这样的状况将会改变。“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下简称“妇产科医联体”)28日正式成立。
- 中风后才知道 原来房颤是“真凶”10月28日 22:07
5倍——房颤是中风的高风险因素,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比普通人增加5倍。
- 抑郁症、腰椎间盘突出等10重大疾病科技成果在京发布10月28日 22:07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曾鼐)艾滋病防控新策略、中医引入抑郁症诊治、将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从6个月延长至3年……28日,北京发布10个“重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专项系列成果。专家表示,北京面临着艾滋病防控的新挑战,男男同性恋群体比例在上升。
- 武汉协和医院征集200余名乳腺癌患者开展公益救助10月27日 0:17
中新网武汉10月26日电(马芙蓉)武汉协和医院10月26日公布,该院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向社会征集200余名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家族性乳腺癌筛查和术后乳房再造两大公益性救助活动。乳腺癌已成为影响当代女性健康的头号恶性肿瘤。据介绍,中国每年乳腺癌新增确诊病例超24万人次,高峰发病期集中在45至55岁之间,年龄上早于欧美国家。发病后,中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