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枫桥经验”解决劳动纠纷,河东区的这项工作入选全国首批试点!
核心提示:头条新闻讯 今年5月,河东区被选为全国开展调解仲裁制度机制创新第一批试点地区,核心抓手正是区人社局主导探索的行业和街道商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工作模式。
头条新闻讯 今年5月,河东区被选为全国开展调解仲裁制度机制创新第一批试点地区,核心抓手正是区人社局主导探索的行业和街道商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工作模式。
“枫桥经验”常被用于基层社区矛盾、家庭矛盾的调解疏导,河东区两年前开始将“枫桥经验”运用于行业协会商会的劳动纠纷调解,新的尝试的“灵感”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痛点”。
别让小摩擦 捅了大窟窿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用工矛盾一直是让商家们头疼的问题。“只要是管理,就一定有员工不愿意、不配合,解决这些问题,有时需要一些专业法律知识的支持,但我们做小生意的,没有法务,总不能次次去花钱咨询律师,确实觉得这个问题很困扰。”一家小微企业负责人说。
这个共性需求,春街道商会会长寇毅也早早注意到了,“商会换届后,一直思考如何为入会企业提供更多服务,我们发现,企业管理和员工间常有小摩擦,虽然是小摩擦,却有可能捅出大窟窿。”
寇毅告诉记者,如果员工申请劳动仲裁,企业不仅要耗费人力物力,且一旦内部管理有漏洞,还容易面临信用等级降级、失信等风险,影响后续经营。而仲裁也未必是终点,有些员工诉求未获支持,会继续选择诉讼维权。“其实很多时候,劳动纠纷和家庭矛盾一样,都是情绪使然。”寇毅说,“这个时候,商会如果能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给情绪一个出口,很多问题就化解了,于是我们决定借鉴居委会调解邻里纠纷的模式,尝试成立调解中心。”
2023年4月,在河东区人社局的专业指导下,春华街道商会建立全区首家商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这项尝试正与人社部关于“更好发挥调解仲裁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安全稳定”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也是此次河东区入选全国开展调解仲裁制度机制创新第一批试点地区的重要原因。
从调解中心到调解联盟
“老总调解员”上线
春华街道商会调解中心成立后,明确了调解程序、工作职责及调解员行为规范,确保调解过程有章可循,并建立了调解工作制度、登记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回访反馈等制度,确保调解中心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使调解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有了一定的保障。
基层矛盾调解队伍中,退休司法人员、退休教师、退役军人这些日常生活中较容易获得广泛信任的人群是调解力量的有力补充,而在商会调解队伍中,企业老总成为了有生力量。 “企业老总的优势是,熟悉经营事项,具有管理经验,我们商会目前有8名调解员,其中4名是企业老总调解员,还有4名是来自各单位负责劳动人事的员工, 每次由一名老总搭配一名非本单位员工参与调解,使雇佣双方力量均衡。”寇毅说。
2年时间里,春华街道商会调解中心成功调解劳动争议40余起,看到了好的工作成效,河东区人社局将商会调解工作模式在全区范围内统筹推广,目前,河东区大部分街道商会都建立了自己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随着商会调解模式实际应用范围的扩大,新的需求随之出现——跨区域、跨行业的劳动争议明显增加,某一街道的商会单独应对起来有些吃力,于是,劳动争议调解联盟应运而生。
今年8月,为整合街道商会资源,搭建更高效的劳动争议化解平台,河东区人社局又牵头推动成立街道商会劳动争议调解联盟,联盟覆盖河东区12个街道商会,调解队伍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两方人员组成,调解员包含了工会组织代表、资深人力资源工作者、专业律师或法律从业人员、退休法官或仲裁员等,对于跨区域、跨行业劳动争议,联盟内的调解人员按照区域和需求随机抽调人员组成调解队伍。
为了提高调解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调解工作的成功率,调解联盟定期为调解员组织专业培训。“我们将联合区人民法院等部门,定期对调解员开展业务指导和调解技能培训,确保调解员及时掌握最新的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提升其法律素养,增强调解员的沟通技巧、冲突化解能力等实操技能,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河东区人社局仲裁院副院长秦骁扬说。
除了培训调解人员,河东区人社局还联合调解联盟对企业开展精准普法培训:定期组织律师志愿者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讲,区人社局、区工商联等政府部门结合联盟内劳动者和企业需求,提供涉及劳动法律法规、人才落户、创业补贴、企业贷款等“政策体检服务”,帮助企业和劳动者全面了解并运用相关政策。定期安排公开观摩庭审、发布普法短视频和典型案例,引导企业规范用工管理,促使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从源头上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民营企业,尤其小微企业,容易存在人事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像是考勤记录缺失、工资条不规范,这些看似细微的疏漏,一旦进入仲裁程序,很可能会让企业陷入被动局面,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盟通过普法宣传,帮助企业堵上这些漏洞,从源头上降低争议发生概率。”河东区街道商会劳动争议调解联盟相关负责人说。
解约旧工作送上新岗位
从“经验调解”转型“智慧调解”
相当比例的劳动争议调解是以劳动合同解除为结果的,这意味着调解结束后,社会上新增了一个需要就业的待业人员和一个空置的企业用工需求,“我们商会的优势就是汇聚了企业资源,既然一方需要工作一方需要用工,我们就利用资源优势把善后工作也做好,为争议双方提供新的选择机会。”寇毅说。
联盟目前积极探索“调解+就业”的动态联动工作模式,在调解劳动争议时,同步摸排就业需求,主动了解劳动者后续就业意向和技能短板,依托河东区广泛建立的“就业驿站”,将调解中收集到的就业需求与企业资源实时对接,为劳动者推送适配的岗位信息和免费技能培训名额,同步推荐合规的招聘渠道,针对维权后就业信心不足的群体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并为企业反馈用工风险点。后期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对达成调解的劳动者,定期回访就业状态,确保“维权后不失业”。
未来,试点工作计划以“京津冀电力行业调解联盟”和“街道商会调解联盟”两个平台为抓手,以党建引领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文书置换与案件移送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四个工作机制”为核心,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人工智能+服务”的新模式,试水人工智能辅助维权服务,为实现调解工作从“经验型”向“智慧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数据支撑。最终对调解创新试点工作进行全方面的总结评估,梳理试点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可复制的做法,形成创新调解方式方法的典型案例,将“河东经验”向全国推广。
(百度或网上搜李兆祥摄影报道可浏览更多新闻。在抖音、头条、西瓜、视频号、快手、小红书上搜“兆祥飞龙”还可浏览更多视频播报。读者留言邮箱aahh9988@163.com)
责任编辑:李兆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范冉古筝专场音乐会|天津
- 旗开得胜 和合共赢—津园养老社区第二季文
- 用“枫桥经验”解决劳动纠纷,河东区的这项工
- “百元保单,百万守护”:中国人寿普惠金融的江
- 中国人寿斩获2025“燕梳奖”四项大奖 多维
- 【头条专访】保险守护者王宝荣:用爱与专业照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分公司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
- 慈善五进践初心 志愿歌声暖朝阳——原创金
- 银发霓裳绽芳华: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师资班双赛
- 赫力昂联合Springer Nature旗下自然定制揭
- “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中国人寿202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2025年金融宣传周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分公司2025年“金融教育宣
- 这些反保险欺诈知识,建议每个消费者关注
- 金莲花产业出海国际研讨会在津召开 中美专
- 全能王者,实至名归!福田风景i9+斩获2025中国
- 从绿色创新到安全零伤害,亨斯迈的可持续发展
- 跨越“数字鸿沟” 筑牢风险防线——中国人
- 陇南核桃系列饮品走红天津市场:一颗核桃的匠
- 中国人寿:定制保障筑防线 激活产业“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