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快讯 文化 正文

翰墨修身育桃李,翰墨齐家开新源

字号: 2023-09-08 14:40 来源:头条新闻网

核心提示:头条新闻讯 (作者:冯清勇) 《翰墨情缘》 我的父亲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四十余载,可谓桃李满天下。

头条新闻讯 (作者:冯清勇) 《翰墨情缘》 我的父亲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四十余载,可谓桃李满天下。每当教师节来临的时候,我总想说点什么,第39届教师节就要到了,我想说的是:与翰墨结缘,受益无限。正如全国现任书协主席孙晓云所说的练习书法能使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安宁、文化传承。

翰墨修身育桃李 

父亲已年近九旬,每当与他谈起长寿的话题,总是很官方的说:戒烟限酒、膳食结构、适当运动、心态平衡。我总是要抢着补充一句,研习书画,与翰墨结缘。因为墨海泛舟,总会有很多收益,最大的收益应该是:养心静气,健康长寿。

在我很小时候的一个炎热夏天,有一天中午,父亲顶着烈日从地里背来了一筐向日葵叶子放在屋里。饭桌儿上放着一碗水,一支笔,只见父亲光着膀子,挥毫泼“水”在向日葵叶上写了起来,一会儿的功夫,向日葵叶子就堆了一地。父亲说,向日葵叶上有毛毛刺儿,在上边写字有“滞涩”之感,能很好的练习笔法。我们在旁边看写字的人都大汗淋漓,大人们使劲地摇着蒲扇,父亲却一脸的淡定,一身的从容,当我们问及原因时,父亲却坚定地说:这叫“心静自然凉”!现在想起当时的情境,父亲自幼与翰墨结缘,早已练就了修身养心的功夫,这正是古今书法家多高寿的秘籍。

我的父亲自幼酷爱书法,也得益于书法,以至于“完小”刚毕业,就考入沧州师范学校,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那也算得上是骄人的秀才了。师范毕业当教师,板书是最关键的基本功,父亲因有书法的功底,常引起很多年轻老师和学生们的青睐。他们都向父亲请教书法、学习书写钢笔字的技法,父亲总是毫无保留、不遗余力地全教给他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革”前夕,那时经常组织全县“统考”,父亲所负责的班级在全县“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其他老师羡慕的说:冯老师,就你能!父亲只是泯然一笑了之,他们哪里知道父亲的功夫下在了平时。在课堂上的一笔一画中,在批改作业的一字一句里。他对学生总是严格要求,写字时要一笔一画总关情,做作业时要整洁快速高效能,因此,在每一次的大考小考中得高分是自然的事。

父亲在我们县最大的一个村-----许村教书,一干就是20年。在这20年间,他在教过的学生中优中选优,把他们再招回小学来教书,与他的这些学生又成为了同事。在他的教导和鼓励下,先后有20多人在高考落榜的情况下,又考入了沧州市在各县轮办的师范学校,现早已转为正式教师。其中最典型的是王氏夫妇,夫妻俩比翼齐飞,双双入学、双双转正。在这个村,还有三四位学生走上了专业书画的道路。父亲的书写、书法对他的学生和教师们来说,真是“影响一生,受益无穷”。

翰墨齐家开新源 

在父亲的熏陶和鼓励下,我们兄弟三人都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书画方面不同程度的都小有成就。大哥在最近几年曾获得2020年《北京劳动者之歌》首都职工书画作品大赛优秀奖,2021年天津市河东区退役军人协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历程,辉煌成就”中获二等奖等,在当地书画界内誉称我们父子四人为“两代四墨客,父子四书家”。

大哥在八九岁时,跟随父亲研习书法,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能找到一本儿适合孩子练习的字帖,谈何容易!我印象中,大哥在练习“颜体”时,是从当地最著名的书家陈鉴修大伯那里借来的,是天津近代书法大家华世奎写的《南皮张氏双烈女庙碑》。在当时来说,真是“一帖难求”!大哥只能用铅笔双勾的形式,附在“白涂碱纸”上拓下来,再线装成册,将原帖如期归还,新的册帖对于大哥来说那可真是“如获至宝”。因一遍又一遍的反复临习,字帖书角都已卷了边儿,他经常珍爱的用砖头压平整后,才舍得拿出来再用。就这样,在父亲的悉心的指导下,再加上大哥的灵气与聪慧,很快就成了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小书家。

过春节写对联儿,那可是我们家的书法盛宴。三间屋的炕上、地下都摆满了对联,到处都是红红火火,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味儿。为了贴补家用,大哥干起了赶大集卖对联的营生。他自制了一个大大的木箱子,还能挂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既能装写好的对联和笔墨纸砚,又能放平在上面写对联。为了让对联贴在门上更鲜亮,大哥还用梨木刻制了印有梅花和麦穗图案的印章,用黄色的广告色为染料,印刻在对联上,红纸黑字黄色图案,好漂亮!当时我们有着明确的分工,大哥负责写对联儿,我和二哥负责盖印章,在“福”字不配套时,二哥还可以执笔写一些“福”字,我只管盖印章,用广告色粉调染料。有一次,一不小心打翻了盛染料的碗,弄脏了好几副对联,半碗染料所剩无几,大哥举起了急速放下毛笔的右手,瞪大眼睛吼着我-----,他不经意的转身看了看身后闹表已指向12点,他不忍心的将右手慢慢的放了下来。。。。。。开始卖对联时,大哥一个人一个摊儿。再后来,我和二哥在大哥的鼓励下也另摆了一个摊儿,临近年根儿底下的大集,对联总是一抢而空,供不应求。这时,大哥就只好趴在木箱上,挥毫泼墨写了起来而救急。那时的十冬腊月感觉出奇的冷,到现在虽然40多年过去了,大哥使劲儿用哈气想捂热冻僵的双手的情景在我脑海里还历历在目,好温暖、好感动!就这样,春节前,十几天的昼夜奋战,战果辉煌。二三百元在当时来说也算得上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最后能过上一个欢天喜地的“肥年”,其甚乐哉!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弟兄仨相继都成了家,我们都以大哥大嫂为楷模,勤俭持家。到农忙时,脏活儿累活儿一起干,三兄弟团结,妯娌三人出入像亲姐妹,特别和睦,在当时很受村里人羡慕尊崇。现如今,侄子辈们都已成家立业。我们春节回老家和九旬左右的“二老”一起过年时,一聚就是20多人,满满的两屋子,真是“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啊。

翰墨为业乐无穷  

二哥长我两岁,从上小学三年级时,我俩就同在一个班,后来一起考入了初中。二哥是一看数理化书就打蔫儿、发困,一看“芥子园画谱”一类的图书,一提起画画儿的事就撒欢儿、兴奋。

二哥是我们父子四人中最有福气、最幸运的人。因为他在不到二十岁时就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职业,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全面的从业书画家。虽然没有太多的高深理论,在沧州书协、美协没有显赫的职务,但凭借丰富的实操经验,在当地书画市场和业内都占有一席之地。有一次,某乡政府院内要整修,需要书画水平较高的文化墙,一方面是彰显乡政府领导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出来进去最起码让人看着养眼舒心。结果,请来的师傅已经画了三分之一了,被乡长看到后“叫停”,非要全部涂掉不可!并一口咬定说:我听说东乡有一名“冯师傅”善写会画,不如把他请来试一试。二哥到现场这一试身手不要紧,一发而不可收,周围的几个乡里都抢着找他来定活,一来二去,二哥与这位乡长成了“相惜”的好朋友。

上世纪80年代初,二哥刚刚初中毕业时,他在家一边务农,一边自学绘画儿。炎炎的夏日,从不午休,经常一画到深夜,真像是像着了魔似的。后来,在大姐的劝说下,还是让二哥去了哈尔滨我的大伯家,研习水彩画等。据说,当时大伯在哈尔滨画界也是很有名气的“八大金刚”之一。经过五年的潜心学习与实践,书画技艺有了长足进步,并能够独当一面。后来,二哥回乡与他的班主任郭老师开办了瓷砖厂,他所画的瓷砖成品远销济南、石家庄。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沧州市的一家大企业的墙壁上有一幅山水画吸引了我。当时我在自问,这幅画怎么这么熟悉呀!再仔细一看落款,我几乎惊讶的叫出来,正是二哥的山水画大作。

如今,他早已是全村1300人的父母官-------村长了。除了村里的政务之外,他镌刻石碑,画新农村建设和家庭单位装饰美化的文化墙,一软一硬,一书一画,成就了他“大师”的美名。三米多高、百十米长的大字标语,他用眼一瞄,立等可成。五米多高、几十米长的巨幅壁画作品,信手拈来,跃然墙上,栩栩如生,以至于不谙人事的顽童在他的壁画儿前玩耍,忘却了回家,真可谓:令观者“流连忘返”。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都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除要搞好“厕所革命”、环境整治、园林绿化之外,都特别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文化广场、阅览室、满大街的文化墙上,壁画搞的既丰富又多彩,可以说是一村一貌,一街一景,步移景异。有一位多年未返乡过年的老人说,这些画儿画的真好,让我有了童年的记忆。这真是:记录了历史,记住了乡愁。

翰墨成业继传承 

我1985年入伍,1986至1988年,在老山前线那个炮火连天的环境里,因我钢笔字写的较好,经常被抽调到旅机关抄写文稿,回到连队后,战友们都调侃地喊我“冯干事”,心里感觉美滋滋的。因为那时偌大的机关,连四通打印机都没有,一切都靠手写手抄。

从军20年,一直从事政工工作,总也免不了写写画画,出板报、写标语,尤其是在郑州炮院上军校时,作为团支部书记的我,经常在外出驻训和拉练时,为鼓舞学员们的士气要用毛笔写标语、挑战书、决心书、应战书等。后来到部队后任指导员、宣传股长、教导员也免不了要写标语、写对联什么的,那时写的都是“江湖体”“自由体”,但战友们还都誇我有“两把刷子”。

后来,转业到地方在机关工作,重操“书法”旧业,还是受我的老领导、老大哥、老战友陈俊吉先生的鼓励。那时,他负责单位的工会工作,每每组织本系统书画摄影展,总是鼓励我代表机关参加,每次我的书法作品还都能入选入展并获奖。在一次次代表机关参展、代表单位参加全市书画展中,极大地激发了我研习书法的兴趣和荣誉感。

2014年的冬天,经书友战友同乡刘树亮先生介绍,我参加了著名书法家、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彬老师的田楷书法艺术研究院的学习,从此而入书法正途之门写“欧楷”。这样一来,一发而不可收。一路走来,书法研习参加了考级的活动,考九级、十级需要掌握四种以上的书体。在书友李清民和贾立志先生的引荐下,认识了吴玉如先生的再传弟子为人谦和、温文尔雅的王冠一老师。他可以说的上是“熟读百帖,精通八体”的书法大家及书法教育家,他是天津市老年大学的“金牌”教师,报他的班到老年大学上各种书休课的学员总是爆满……跟随王冠一老师学书五年,书法考级顺利达到十级。这期间,研习了大量的历代名家的碑帖,楷隶行草篆书都有所涉猎,学到了很多颇有见解的书学理论,书写技艺大有长进。

过去回家过年,总是大包袱小行李的买一些吃的用的带回去。2023年的春节前的两个多月时我就在考虑,已经是第三个年头没有回老家陪“二老”过年了,必须给老爸一个大大的惊喜!于是,我进行了认真的筹划与书写,一是临写了行书的文征明写的《滕王阁序》,写成四扇屏的形式,能挂半个墙面;另一个是用小篆书写了范仲淹的家训百字铭,2x4尺整张大纸,裱好挂在墙上,也很气派!当我回到家把这些挂起来时,父亲喜出望外,总是出来进去的说,这些作品写的真好!我没想到你进步这么快。在我从家回津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我与父亲通电话时,他高兴的说“我现在能背诵‘范仲淹的家训百字铭’了”,不信你对照着看一看,我背给你听......

在近三年的疫情期间,我们父子四人总是通过电话或视频聊天来切磋、研习书法,每当我有新作出现,父亲总是像表扬孩子一样的鼓励我,我总有一种“返老还童”回到童年的梦幻感觉,好幸福!为了解除挂念之情,让九旬的“二老”不寂寞,每隔一周左右,我总要与父亲电话或视频聊天一次,最主要的还是汇报我研习书法情况,每一次通话都是在妻子的督促下结束,因为我们聊天内容大多是书法和陈年往事,有时甚至长达2个多小时,妻子是怕累着父亲才这样做的。

近些年,我总是在想:传承文化、传承文明,重在参与、贵在坚持。孝道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是小孝、中孝,养父母之志才是高境界的大孝。原来,我一直在向着这个方向愉快地努力着、前行着……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祝愿像父亲一样退休的教师们开心快乐、健康长寿!祝愿在各自的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百度或网上搜李兆祥摄影报道可浏览更多新闻。读者留言邮箱aahh9988@163.com)

Tags:翰墨 新源 齐家 桃李 修身

责任编辑:李兆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