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出一“甲子”——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
核心提示:中新社南京7月17日电题:“炸”出一“甲子”——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中新社记者张素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不知不觉间已与火炸药相伴逾一“甲子”。近日他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讲述60年间的“火炸药人生”。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彼时东北三省已被日军占领,在日伪政权下的童年生活成为他的屈辱记忆。他在心里埋下“救国图存”的种子。
中新社南京7月17日电 题:“炸”出一“甲子”——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
中新社记者 张素
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不知不觉间已与火炸药相伴逾一“甲子”。近日他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讲述60年间的“火炸药人生”。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彼时东北三省已被日军占领,在日伪政权下的童年生活成为他的屈辱记忆。他在心里埋下“救国图存”的种子。
1954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王泽山选择了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去的火炸药专业。他回忆报考原因时说:“既然是国家设立的,是国家需要的,都需要有人去做”。
火药曾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发明,近代以来,中国的火炸药技术却落后于世。“离开火炸药,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王泽山说。
生于战火年代,目睹家园沦陷,王泽山深知“强我国防”的重要性。学成以后,他毅然投身科研并许下誓言:“跟踪仿制,永远是被人所制约的。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走在国际的前列,必须走在前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接连攻克难题,提高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他们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凭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凭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外界只是看到荣誉接踵而来,却不知个中艰辛。团队成员堵平说,在王泽山的脑海里没有“星期几”,也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实验开始与结束的时间。
“有一次我们在内蒙古阿拉善靶场做实验,室外温度约为零下27摄氏度,低到试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罢工’了。”堵平说,但年近八旬的王泽山与团队年轻人一样,“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旁人看来,王泽山并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耄耋老人。他追赶潮流,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PPT,会用手机App订购火车票。“他的思维和状态很年轻,我们几乎没有感觉他已80多岁。”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席占稳说。
如今,这位已培养出90多名弟子的“80后”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作为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我更加明白科学技术的力量,也深深懂得重要科技领域的优势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筹码。”王泽山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正是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我”。(完)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金莲花产业出海国际研讨会在津召开 中美专
- 全能王者,实至名归!福田风景i9+斩获2025中国
- 从绿色创新到安全零伤害,亨斯迈的可持续发展
- 跨越“数字鸿沟” 筑牢风险防线——中国人
- 天津首例新业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落地观察“
- 陇南核桃系列饮品走红天津市场:一颗核桃的匠
- 中国人寿:定制保障筑防线 激活产业“新引擎
- 天津市宁河区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在防汛排涝
-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全面启动2025年金融教育宣
- 以寿产协同强双拥共建,用惠军服务护退役军人
- 服务升温背后的担当:中国人寿以适老化改造书
- 京津冀企业家俱乐部颁发金牌主持人证书
- 2025钙尔奇“阳光成长计划”公益项目 为云
- 保障民生走在前!中国人寿探索打造长护险“三
- 天津:热海文苑见证曲艺界温情时刻:篆刻家张羽
- 2025年久久公益节收官,见证5.3亿件好事发生
- 践行“三多元一带动”,中国人寿在陕长护险试
- “寸草春晖·孝感动天”重阳节文艺汇演,银龄
- 千年玉韵绽华彩 天津古玉展掀起传统文化热
- “佳直播”携手爱奇艺打造明星感4K超高清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