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废墟中发现文物宝贝 初定来自明代或更早年代
核心提示:近日,遵义市中心城区一处文物保护工程工地上的桩孔内,惊现一批精致的古时建筑构件。相关人士分析后认为,部分构件为明代,少量构件的年代或更久远。据介绍,这批疑与播州治所有关的建筑构件,做工精细的程度超过了遵义市近年土司考古中出土的同类物品。修复郑莫祠发现可疑构件发现古建筑构件的地方,是正在重修的遵义市级文物郑莫祠。
近日,遵义市中心城区一处文物保护工程工地上的桩孔内,惊现一批精致的古时建筑构件。相关人士分析后认为,部分构件为明代,少量构件的年代或更久远。
据介绍,这批疑与播州治所有关的建筑构件,做工精细的程度超过了遵义市近年土司考古中出土的同类物品。
修复郑莫祠
发现可疑构件
发现古建筑构件的地方,是正在重修的遵义市级文物郑莫祠。
6月13日,当工人们在开挖桩孔时,细心的工程监理员葛乾江发现,桩孔内淘出的瓦砾堆里,有一块成人巴掌大小圆形的陶片,上面是表情丰富的兽面图案。
他将这块陶片捡起并认真清洗后,凭借经验判定,这是古建筑屋顶瓦头的残片。“图案做工很精致,感觉年代很久远。”他说。
葛乾江立即要求施工队暂停施工,并向文物部门报告。
遵义市红花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周山和同事们闻讯赶到后,在工人们淘出的废墟中,又找到多件不同花纹、形状的瓦头、滴水,以及部分瓷片、脊兽残件、脊瓦残件、大小柱础石等。“感觉这批建筑构件的年代,要早于郑莫祠(1930年为纪念清代“西南硕儒”郑莫而修建)。”他说。
此外,众人在清理中还找到一枚两个指节大小的石刻印章。这枚用红砂石雕刻的印章,两面篆体文字十分清晰。
白色瓦头
颇具宋代画风
郑莫祠修复工地的发现引起遵义市红花岗区政府重视,相关领导多次到现场与文保工作者研究方案。同时,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队伍进驻工地。
考古队员韩建军说,已发现的瓦头、滴水、脊瓦、筒瓦等,基本能确认多数系明代,但其中一件白色的沟头,图案风格与建于南宋的杨粲墓内的部分石刻画面接近,尚不能准确断代。
部分文物工作者认为,有“宋代画风”的白色瓦头,为宋代物品的可能性极大。
据介绍,已发现的建筑构件中,颇具“宋代画风”的还有一块石刻。该石雕使用的材料为白砂石,所刻图案为卷云纹。而同样的材料、花纹,在遵义市境内,常见于宋代墓葬或建筑。
建筑构件
可能来自官衙
韩建军说,凭个人经验,这批建筑构件的做工精致程度超过近年遵义市考古中发现的同类出土物。
“使用该批构件的建筑,等级非同一般。”他说。
数百年前,是什么样的建筑使用了这些构件?如果对白色沟头、卷云纹石刻年代的推测成立,那么这些不同年代的构件,为何会出现在同一地方?
对前一问题,多数人认为精致的建筑构件肯定用于当时具有非常地位的建筑上。“可能是官衙,也可能是庙宇。”有关人士说,因地处遵义老城中心地带,所以更多人倾向于官衙建筑。
对第二问题,一些人认为,在某个时段,该地存在不同时期的建筑。但另一部分人认为,在狭小区域内同时发现不同时期、风格、材质的构件,且文化层堆积很乱,或表明这是一处堆积场,而非实际建筑所在。
韩建军说,要证实这些推测,要通过进一步发掘来佐证。
但多数文物保护工作者说,无论堆积还是其他,这批构件证明,在明代或宋代甚至更早时期,就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性中心功能的遵义老城。 本报记者 黄黔华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专访】 张京宝:从"破烂王"到豆制品行业领
- 领航山海·共赴奇迹 全球首个海上智能骑行
- 中国人寿MSCI(明晟)ESG评级调升至AA
- 中国人寿刘晖:将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和优质高
- 中国人寿财务负责人袁颖:深化资负管理,提升在
- 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中国人寿副总裁阮琦:转方
- 中国人寿总裁助理侯晋:未来我们有信心管理好
- 【头条报道】从病痛缠身到健康领路人:李忠红
- 【头条专访】生命守护者的自然之道——天津
- 传承发展 弘扬国粹 天津召开昆曲研究艺术
- 中国人寿中期现金分红达67.27亿元,公司累计
- 中国人寿上半年银保渠道新单保费达358.73亿
- 中国人寿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占
- 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中国人寿公开市场权
- 中国人寿总资产、投资资产双双突破7万亿元
- 中国人寿上半年新业务价值达285.46亿,稳居行
- 中国人寿投资资产突破7万亿元,上半年实现总
- 中国人寿上半年总保费增速创近五年同期新高
- 中国人寿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409.31亿元,同比
- 中国人寿上半年总保费、队伍规模、内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