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清河一文化馆逾4000件器具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图)
核心提示:展品张子乾摄中新网邢台6月21日电(张鹏翔李铁锤张子乾)“柳编斗笠、手拉风箱、木马车、石碾、犁、耙……在这个农耕文化馆里,陈列着4000多件传统农业生产器具。”河北省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馆长张朝玉说。位于河北省清河县坝营镇孙庄村的农耕文化展览馆里,记者看到二百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分别设有耕耘馆、日用馆、纺织馆、运输馆、提水馆、作坊馆、粮食加工馆、工匠馆、饲养馆、民居馆、婚俗馆、丧俗馆等13个主题展馆。
展品 张子乾 摄
中新网邢台6月21日电 (张鹏翔 李铁锤 张子乾)“柳编斗笠、手拉风箱、木马车、石碾、犁、耙……在这个农耕文化馆里,陈列着4000多件传统农业生产器具。”河北省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馆长张朝玉说。
位于河北省清河县坝营镇孙庄村的农耕文化展览馆里,记者看到二百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分别设有耕耘馆、日用馆、纺织馆、运输馆、提水馆、作坊馆、粮食加工馆、工匠馆、饲养馆、民居馆、婚俗馆、丧俗馆等13个主题展馆。从最初耕地用的犁,称粮食的斗、升,各式各样的油灯等用具,到卖货郎的担子、摇铃,再到装备齐全的木制马车,婚嫁、丧葬器物等应有尽有。
记者发现,这些见证岁月的老物件儿大部分被细心地贴上了名称标签、来历、捐赠者等信息。还有的配上了该用具的谜语,很多还带着泥土。行走在每个展馆,仿佛穿越时光,让人顿生感慨。
2015年,清河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郑成明出资建立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馆的建立旨在继承和弘扬农耕社会所形成的敬天惜物、勤俭节约精神,让年轻人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该馆全天免费开馆。
展品 张子乾 摄
“一听到哪里有稀罕物件儿,大家就赶紧过去收,无论多远。”展览馆常务副馆长李焕发说,综合馆停放着一辆“古代大车”,就是他们从山东信阳的旧物市场淘来的,从坐火车过去到拉回馆里,整整花了三四天时间。
据李焕发介绍,展览馆从最初的不到100件展品,发展到现在的4000余件离不开几位退休老人奔忙的身影,他们大都已古稀之年,却为了展示祖辈留下来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不遗余力地奔走着。
“创馆初期,附近乡村的老乡得知消息后,都纷纷将家里保存或闲置的老物件儿给我们送过来,另外还有一些是个人收藏的。”李焕发说。
“文化馆从2015年11月成立到现在,前来参观的人一直没断过。”张朝玉说,建立这样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就是为了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让年轻人了解传统农耕文化,让他们知道粮食是咋来的、衣服是如何一针一线织成的。
当日,几名前来参观的儿童好奇地围着展馆内的老物件儿“研究”起来,“这机器是怎么织成布的?大马车的轮子怎么是木头做的?”孩子们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李焕发则耐心地向孩子们解答。(完)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天津市宁河区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在防汛排涝
-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全面启动2025年金融教育宣
- 以寿产协同强双拥共建,用惠军服务护退役军人
- 服务升温背后的担当:中国人寿以适老化改造书
- 京津冀企业家俱乐部颁发金牌主持人证书
- 2025钙尔奇“阳光成长计划”公益项目 为云
- 保障民生走在前!中国人寿探索打造长护险“三
- 天津:热海文苑见证曲艺界温情时刻:篆刻家张羽
- 2025年久久公益节收官,见证5.3亿件好事发生
- 践行“三多元一带动”,中国人寿在陕长护险试
- “寸草春晖·孝感动天”重阳节文艺汇演,银龄
- 千年玉韵绽华彩 天津古玉展掀起传统文化热
- “佳直播”携手爱奇艺打造明星感4K超高清直
- “书藏古今”之地,金融如何“港通未来”?
- 京津冀企业家俱乐部举办2025第四期会员路演
- 中国人寿:发挥主业优势,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 天津: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指南 不要长时间充
- 天津:你需要知道的电动自行车安全知识
- 天津:动火作业消防安全提示 什么是动火作业?
- 交通银行天津市分行以“百县万店惠民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