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首次展出20年考古发现
核心提示:圆明园首次展出20年考古发现
图为观众在欣赏出土文物——铜壶。罗晓光摄(新华社发)
大宫门河底挖出的鎏金铜象首、西洋楼养雀笼的黄釉琉璃构件、嘉庆御制的刻石……106件有故事的圆明园出土文物近日对外开展,这也是圆明园遗址公园首次向公众展示1996年以来20余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展览位于圆明园展览馆内,预计展出到10月。
此次展出的106件文物均为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主要包括铜器、玉器、琉璃、瓷器和建筑构件,件件有特色、件件有故事。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参与了大部分文物的发掘工作,笔者刚走进展厅,就被他带到了一个鎏金铜象首的跟前。这个通体鎏金的象首,在灯光的照耀下发出金灿灿的光芒。“刚把它从河里捞上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张中华回忆,2014年发掘大宫门河道周边文物的时候,在河道底部发现了这个硬邦邦的家伙,“当时就是一个死沉死沉的泥疙瘩,被泥裹得模模糊糊看不清。”当把这件文物送进实验室经过半个月的清洗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鎏金铜象首,不仅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还能看出大象传神的眉目。
“根据文献记载,这应该是陈设在大殿中象征吉祥如意的一个摆件,但是只剩下了脑袋,身子不知去向了。”张中华指了指象首的后部,这里有四个小洞,“就是固定身子用的。”张中华和同事猜测,有可能是当时这个大象摆件被整体运走的时候,象首不小心掉进了大宫门门前的河里。
展厅里另外一件黄釉琉璃构件也有故事。张中华说,这件有卷云纹路的黄釉琉璃构件是在西洋楼养雀笼的地下发掘出来的。“很多人认为养雀笼是养孔雀的,考古养雀笼之前我们也查过文献,但都没有明确的说法。”然而,张中华和同事在这个黄釉琉璃构件上发现“孔雀牌楼”四个字,一下子就印证了传说。“有时候考古不一定是要发掘有多大经济价值的文物,能对历史问题作出解答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张中华说。
据了解,从1996年至今,圆明园遗址公园曾开展3次大规模考古工作。园区共有100多处景点、240多万平方米陆地面积,但目前的发掘工作只完成了5万平方米,发掘了5万多件(片)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据《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头雁的远见:76周年,中国人寿以“多元”塑造保
- 天津举办新朝阳工程・2026中老年春节特别节
- 新媒体平台“如意甘肃网”让甘肃故事“声”
- 风景i亮相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勾勒商
- 赫力昂与国大药房启动“新一代骨骼健康新概
- “新朝阳工程・2026中老年春节特别节目”天
- 76载“变”与“不变”
- 赫力昂响应世界骨松日开启“全生命周期骨骼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在沪举行,中国人寿
- 赔付超4400万件!中国人寿2025年三季度寿险理
- 中国人寿:为社会包容性发展注入企业公民的温
- 《革命家庭》巡演即将启幕 曾昭娟领衔首站
- 第二届餐饮食品创新与品牌发展大会暨2025苏
- 津沽大地书写养老答卷:中国人寿细节服务丈量
- Ontimeshow 2026SS|第23季 经纬共生
- 天津市津南区消防救援支队:守正创新 护航发
- 保险护“绿”前行
- 天津市东丽区消防救援支队全力提升本域消防
- 为幸福“加码”:中国人寿深耕湖湘民生保障体
- 五揽金牛!中国人寿蝉联“保险业投资金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