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企业 消费热点 正文

高田隐忧:安全气囊危机只是冰山一角

字号: 2016-03-23 23:08 来源:羊城晚报

核心提示:召回令不断安全气囊陷入质量漩涡文/羊城晚报记者许方华全球汽车市场中,因气囊安全问题而发布的召回令已屡见不鲜。其中,日本知名制造商高田公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横跨2013至2016年,均能看到高田气囊召回计划频频曝出。正在高田气囊焦头烂额的时候,一则更加劲爆的消息使人们转移了注意力。

召回令不断 安全气囊陷入质量漩涡

文/羊城晚报记者 许方华

全球汽车市场中,因气囊安全问题而发布的召回令已屡见不鲜。其中,日本知名制造商高田公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横跨2013至2016年,均能看到高田气囊召回计划频频曝出。正在高田气囊焦头烂额的时候,一则更加劲爆的消息使人们转移了注意力。

据外媒报道,近期,德国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大陆集团,向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递交了召回计划,因其制造的部分安全气囊传感器存在故障隐患,将在全球协同受影响的6个汽车品牌实施召回,涉及500万辆车。今年在国内市场上包括丰田(中国)、天津一汽丰田、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大众等车企都因气囊问题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安全气囊的可靠性也日益受到车主们关注。

全球格局或生变

汽车气囊作为汽车安全辅助性配置,真正的成熟运用于汽车行业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之后安全气囊几乎成为所有汽车的安全标配。据悉,和高田公司有所不同,国内气囊生产销售占比在全球安全气囊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国内配件企业提供的更多的是底盘系统、动力总成系统和车身电子系统的零部件为主。

目前气囊制造的两大核心技术——ECU和传感器,仅被德国大陆、德国博世(Bosch)和高田公司少数几家零部件厂商所掌握。而作为全球安全气囊三巨头之一的高田气囊,和瑞典奥托立夫公司(Autoliv)以及天合汽车集团(TRW Automotive Holdings Cprp.)又是仅有的三家能够独立生产安全气囊的公司。其中,奥托立夫是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占有约40%市场份额;高田和TRW紧随其后,分别占20%的市场份额。

也正是因为众多汽车企业,特别是日系品牌对于高田公司的重度依赖,在气囊事件逐渐恶化的数年里,高田公司一直有恃无恐。随着高田的没落,安全气囊市场的格局也受到了影响。高田短时间内的市场份额势必会被奥托立夫和天合所瓜分,但由于气囊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一般企业难以进入,因此整体供应链的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早前奥托立夫便宣布,公司将在2016年之前生产2500万个气囊,以替换高田的缺陷产品。

气囊标准难统一

高田气囊危机只是冰山一角。 有分析认为,安全气囊已经陷入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的安全危机漩涡。据不完全统计,因高田气囊在美国召回的车辆约1900万辆,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扩大中。而在国内市场,记者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召回信息统计,因高田气囊召回的汽车数量为361万辆左右,尚不及美国的两成。从召回时间上来看,美国第一次召回时间为2008年,中国为2013年。诚然,高田气囊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度远不及美国,中国市场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汽车安全气囊市场基本由奥托立夫、高田、天合三家气囊供应商垄断, 三家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家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安全气囊,而是整套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车企对于安全气囊技术方面的问题就研究较少,对于这些供应商依赖较高,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及时作出反应,只能“眼巴巴”看脸色行事。

在这些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逐渐走向垄断趋势时,汽车气囊的生产标准却仍存在一定的界限模糊,比如气囊生产有国际的ISO标准,但安全气囊由传感器、电控单元、气体发生器、气囊、续流器等组成。至于分责到传感器、电控单元等电子设备,至今尚无统一标准,这是安全气囊危机背后更应该引人注意的。

Tags:气囊 安全 高田 汽车 市场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