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电影译制50年:从人工发电到全数字化
核心提示:题:西藏电影译制50年:从人工发电到全数字化 中新社记者 唐朝杨 “我们那时发电要靠脚踩,录制也要靠手摇机器。
中新社拉萨12月11日电 题:西藏电影译制50年:从人工发电到全数字化
中新社记者 唐朝杨
“我们那时发电要靠脚踩,录制也要靠手摇机器。”西藏藏语电影译制事业走过了50年,西藏电影人11日在拉萨聚首,抚今追昔。已经73岁的巴桑老人,对于年轻时与胶片共度的那些日子依然记忆犹新。
电影,藏语称为“洛念”。西藏电影发行、放映事业发轫于1951年,那一年,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由3人组成的电影队进藏。
随后,西藏各地陆续成立多支电影队,然而彼时所放影片尚无藏语作品,考虑到语言不通等问题,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了藏语电影译制的探索。
1965年,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藏语电影译制组组建于一间不足30平米的房间,至此西藏才开始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藏语电影译制的实践。在一部老式录音机改装成的电影录音设备上,耗时一个月,完成了西藏自主译制的第一部藏语译制片《丰收之后》。
“那时译制组就4个人,设备也很落后。”巴桑回忆,电影译制出来后,还得送到内地去洗印,然后通过放映队送到各地去放映,“很多地方不通路,只能靠人背畜驮,很多乡村不通电,还得带上‘自行车’,发电就靠脚踩。”
在那个时代,电影的意义超出了娱乐的范畴,它是西藏民众少见的科技产物,是人们少有的精神生活,各类科教片也被译制成藏语,成为农牧区民众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途径,乡野牧场里,电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今,“洛念”在西藏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拉萨,数家现代化数字放映厅昼夜不停地和内地同步放映着中外大片,也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导演、演员。
然而,西藏地广人稀,在广袤的农牧区,语言障碍、信息屏障依然存在,藏语言保护依然是历史使命,藏语电影译制不但没有停滞,反而走向兴盛。
跟随时代,译制设备从最初的8.75毫米换成了16毫米,而后又引进了进口录音配音系统,如今早已实现全数字化,放映队也从最初的人背畜驮变成了放映车。
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经理张建华介绍,西藏电影译制队伍已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36人,年译制影片数从最初的几部,发展到现在的80部,50年来,西藏共译制藏语电影2000多部,电视剧50多部。
对于年轻一代藏语电影译制人,巴桑充满期许,“他们接触的事物多,见识更广,语言能力也更好,翻译的作品肯定也会更好,希望他们能缩小西藏电影与内地的差距。”(完)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服务升温背后的担当:中国人寿以适老化改造书
- 京津冀企业家俱乐部颁发金牌主持人证书
- 2025钙尔奇“阳光成长计划”公益项目 为云
- 保障民生走在前!中国人寿探索打造长护险“三
- 天津:热海文苑见证曲艺界温情时刻:篆刻家张羽
- 2025年久久公益节收官,见证5.3亿件好事发生
- 践行“三多元一带动”,中国人寿在陕长护险试
- “寸草春晖·孝感动天”重阳节文艺汇演,银龄
- 千年玉韵绽华彩 天津古玉展掀起传统文化热
- “佳直播”携手爱奇艺打造明星感4K超高清直
- “书藏古今”之地,金融如何“港通未来”?
- 京津冀企业家俱乐部举办2025第四期会员路演
- 中国人寿:发挥主业优势,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 天津: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指南 不要长时间充
- 天津:你需要知道的电动自行车安全知识
- 天津:动火作业消防安全提示 什么是动火作业?
- 交通银行天津市分行以“百县万店惠民生”激
- 老兵俱乐部《搀扶》唱响创亮盛典 真情演绎
- 天津:动火作业“十不干” 安全永远第一位
- 天津:安全生产不容忽视 动火作业安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