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百姓生活·网罗新闻头条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摄影报道) 连日来,天津石漫艺术创始人任冬先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他的创新作品——石漫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结合了赏石艺术与面塑艺术,为天津礼物注入了新的活力。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摄影报道) 日前,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津派旗袍镶嵌技艺,以其独特的服装技法,独有的手工技艺,别具魅力的艺术风格,赢得旗袍爱好者的喜欢与爱戴。
天津在线讯(记者何鹏)5月7日下午,“高质前行 高职榜样——第三届全国主流融媒体湖北特色高职行”,4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一同探寻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品牌办学。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报道)11月21日,天津市市场营销协会会长周新刚一行到素善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木偶团摄中新网北京7月27日电(记者应妮)外国经典和中国非遗的完美融合,这就是国内首部木偶剧版的《绿野仙踪》。该剧将由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木偶团(成都少儿艺术剧团)带来北京亮相第七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绿野仙踪》是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FrankBaum)创作的经典童话作品,先后被改编成各种版本的动画、游戏、电影等。“在全国偶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团队把这部经典剧目搬上木偶舞台。
模特展示古今交融的织锦时装。钟升摄中新网南京7月25日电(记者钟升)25日,“锦行天下——中国织锦文化展”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展,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和广西壮锦等“四大名锦”汇聚一堂。在展示古老技艺的同时,织锦传承人们也探讨着如何在新时代下让传统技艺传承发扬下去。中国的织锦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代已有丝织物,周朝时出现了织锦。“古代我们有着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
“非遗中的老北京”访谈现场可通过大屏幕看到外场活动应妮摄中新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应妮)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联合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特别活动——“非遗中的老北京”在国家图书馆举办。
“万里茶道·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昌召开范亮摄中新网宜昌7月25日电(董晓斌林签)7月25日,“万里茶道·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昌召开,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咨询委员金坚范在会上表示,“非遗”传统技艺项目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保护传承必须重视生活性。
模特展示古今交融的织锦时装。钟升摄中新网南京7月25日电(记者钟升)25日,“锦行天下——中国织锦文化展”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展,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和广西壮锦等“四大名锦”汇聚一堂。在展示古老技艺的同时,织锦传承人们也探讨着如何在新时代下让传统技艺传承发扬下去。中国的织锦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代已有丝织物,周朝时出现了织锦。“古代我们有着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
灰绿的叶子映衬着盛放的雅灰色荷花,黄色的花蕊点出其间的活力——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申彬的作品“蒲塘妙趣”。在山水环抱的“瓷城”湖南醴陵,她勾下这个作品的第一道线是在2015年,至此,醴陵釉下五彩技艺已经在前辈和她的笔下传承了百余年。她传承技艺的10多年,对于这门传统技艺来说并不长,而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却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国家级传承人的手艺就是不一样!这件美孚方言黎锦服饰,做工精美,古朴中不乏现代感。”在东方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参观者对符林早的黎锦作品竖起大拇指。一张席子,一副老花镜,全套织锦装备,如今,年逾五旬的符林早依然坚持每天织锦。“一件满意的作品,不仅要付出时间,更重要的是花心思,这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她说。符林早在制作黎锦的植物染料。
图为侯全辰老人在现场制作孔明锁,他痴迷孔明锁60年,自创115种孔明锁。张子乾摄中新网邢台6月15日电(张鹏翔李铁锤张子乾)“这孔明锁也叫鲁班锁,六子联方,民间也叫六子疙瘩、难人木、憋闷棍、憋死牛、摔不开。它与九连环、华容道、七巧板,是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智力玩具,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孔明锁制作技艺传承人侯全辰一边摆弄着他的“玩具”一边说。5月20日到7月16日,邢台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中新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宋宇晟)13日,纪录片《讲究》在北京举行媒体观影会。《讲究》定位于“新旧手艺、匠心情怀”,以“匠人的精神”记录“匠人的故事”,分三季精彩内容分别呈现“榫卯”、“针刻”、“苗绣”等24种传统技艺的精湛工艺,揭示他们背后的细微故事,传递匠人们对待技艺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观影会现场观看的首期影片《榫卯》主人公童浩是位有着十年经验的现代家居设计师。
银花丝已有1700年历史成都最具特色的汉族传统金银工艺品在明清时就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与蜀绣、竹编、漆器一起被誉为成都的“四大名旦”曾经是宫廷奢侈品,只有达官贵人才买得起银,金属也;丝,天然纤维,也表示极小或极少的量;看似处于两个极端的概念,却在一项非遗传统技艺中完美结合,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开栏语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既是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城市的根与魂。在成都,有这样一群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不断钻研,凭借专注和坚守,以“匠人精神”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并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将这些蕴含着浓厚天府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向世界传播开去。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成都晚报记者走进五位生活在成都的大师,为您讲述“继承者们”的生活。
第七届成都市蜀绣技能大赛现场。王爵摄中新网成都6月11日电(王爵)11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第七届成都市蜀绣技能大赛在郫都蜀绣文化广场举行。来自成都100多名蜀绣师同台一展刺绣技艺。蜀绣师认真刺绣自己的作品。王爵摄据悉,此次节会以“创新产品、融入生活”为主题,传统手工技艺为重点,聚焦“蜀绣创新”,探索蜀绣融入生活的发展路径,推动刺绣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生活化传承。
6月10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清代明炉暗炉复建完成。王昊阳摄中新网景德镇6月10日电(记者王昊阳)6月10日是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用于专业烧制釉上彩瓷的清代传统红店明炉暗炉复建完成,并进行首次复烧。
来自清徐的表演团队正在食品街表演非遗背棍。胡健摄中新网太原6月10日电(记者胡健)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西省太原市文化地标、具有百年历史的食品街亮相,更有背棍儿、旱船、社火等非遗表演吸引着八方来客。今年6岁的李思璇化着浓妆,穿戴艳丽的出现在食品街,她今天表演的是背棍儿。据其母亲杜喜燕介绍,孩子从3岁就开始练习背棍儿,杜喜燕父亲那一辈就是清徐背棍的手工艺品制作者,到现在已是三代。
5日晚间的“水墨姑苏”苏绣服饰秀盛佳鹏摄中新网北京6月5日电(记者应妮)“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5日晚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启动。
中新网成都6月1日电题:探访国家级非遗“成都银花丝”千年技艺引年轻人传承作者王鹏吕杨说起“天府之国”巧夺天工的传统手工艺,很多人会想到精美绝伦的蜀绣、蜀锦,以及亮丽典雅的漆器。但除此之外,还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成都银花丝,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银花丝的制作已有2000多年历史。近日,记者走进成都银花丝非遗传承人道安的工作室,零距离探访银花丝制作工艺及传承现状。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报道) 1月1日,新年伊始喜庆元旦,一场主题为“民间传统艺术 走进百姓生活”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天津市南开区西南角天佑城举行。
傩(音读nuó)技是陕西宁强傩文化中最古老的驱凶纳吉的祭祀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