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文化 文化历史 正文

探访四川泸州薅秧山歌

字号: 2017-06-08 23: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返乡的陈小兵身批蓑衣,犁田插秧时唱起了山歌。杨涛摄中新网泸州6月6日电(邹立杨杨涛)“一块大田十八相,横(音huan,地方话)栽萝卜顺栽秧(哦),萝卜没得姜辣口(哎),家花莫得(那)野花香(哦)……”近日,泸州纳溪区新乐镇铜鼓村山脚的稻田中,一曲薅秧山歌时常响彻山谷。

返乡的陈小兵身批蓑衣,犁田插秧时唱起了山歌。 杨涛 摄

中新网泸州6月6日电 (邹立杨 杨涛)“一块大田十八相,横(音huan,地方话)栽萝卜顺栽秧(哦),萝卜没得姜辣口(哎),家花莫得(那)野花香(哦)……”近日,泸州纳溪区新乐镇铜鼓村山脚的稻田中,一曲薅秧山歌时常响彻山谷。

据悉,泸州市纳溪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民歌之乡”的美誉,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现流传、记录的说唱民歌近2000首,这些歌曲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

休息时间,唱歌划拳。 杨涛 摄

“回到田间,或手把秧苗,或扶犁,或割草……歌声应景而起,随口而出。”陈小兵已经39岁,走出校园便离开了农村,但每年农忙季节总要邀约几个同龄玩伴返回到村里,帮助村民进行插秧、薅秧、收稻谷等农事劳动,说唱挚爱的乡间民歌,拾掇儿时的乡愁。“吼几嗓子,还能增添乡村旅游发展的元素,吸引游客进村入户体验、感受村里的山歌民俗。”

“那时的没有电视电影,晚饭后提着一瓶自家酿的酒出门,几户人家聚在一个院坝喝酒吆喝,喝多了就扯着嗓子唱山歌。”村里人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唱山歌,陈小兵也说不清楚,也许是村里龙洞子的水给了村民一户好嗓子。

“山歌的复兴是在上世纪80年代。”陈小兵肯定地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田土下放,农户把田边地角能栽种的地块都种上了庄稼,有了粮食瓜果,吃饱了便开始想过好,唱歌和说小品(当地人称:扯闲条)就成了当时的“夜生活”。

餐桌前吃午饭,划着花拳,唱着敬酒歌。 杨涛 摄

“白天摸鱼抓虾卖,晚上跟着大人在院坝头嬉闹。”刘克忠比陈小兵大几岁,在那样的“艺术环境”中,也爱上了当地的民歌。“他们是走一山唱一山,走一路唱一路,把民歌带到了所走过得地方。”陈小兵的老婆埋怨道。一次到青城山去旅游,登山的时候,陈小兵几人触景生情,扯起嗓子就唱了起来,同行的游客也很快跟了上来,越往山上顶走,聚集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很多游客都以为他们是景区请来的职业演员。”

“喊我看牛就看牛(哦),牛儿牵到弯弯头,取把黄荆来垫坐(哎),唱首山歌(来)解焦愁。”高歌一曲后陈小兵介绍,2016年他和朋友自编说唱小品《老表儿看幺儿媳妇》曾参加四川省民俗民间艺术展示演出。“这支队伍很不错,他们的艺术来自生活,是真正的农民艺术家,他们的表演源于对民间艺术的喜欢,更享受着民间艺术的喜悦。”四川省的民俗艺术专家这样点评陈小兵们的作品。

“不少民歌的唱腔、演唱技巧正面临着无法传唱甚至遭遇消亡的窘境。”纳溪区文化馆肖玉梅告诉记者,民歌传唱人员普遍老龄化,陈小兵年龄算是最年轻的,而能唱“永宁河船工号子”的已经83岁了,部分纳溪民歌失传的可能非常大。

“不论舞台大小,只要需要,我们就上,若是人民大会堂需要,我们就唱给全国的朋友听。”陈小兵及几位爱好者虽然离开农村几十年了,却依旧心怀乡野村民的质朴。

据悉,今年纳溪区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专门立项,打造了四支“纳溪民歌”演唱组合。通过民歌传唱者进社区、进校园、进古镇等形式传习传唱,让更多群众、学生了解和认识纳溪民歌,爱上纳溪民歌,构建新的纳溪民歌传承脉络,让脉络的触角触动更多的新生力量参与到民歌传唱中来,弘扬优秀的民间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完)

Tags:薅秧 民歌 陈小兵 山歌 纳溪 泸州 杨涛 四川 年代 民俗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每日推荐

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