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百姓生活·网罗新闻头条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气血不足会导致疲劳、面色晦暗、月经不调等问题,而通过合理的食疗调养,可以有效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常常感到心累,尤其是那些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压力大的人群。中医认为,这种心累不仅仅是心理上的疲惫,更是身体内部能量消耗过度的表现。中医理论中有“思虑暗耗心血”的说法,意思是过多的思考会消耗心血,导致身心俱疲。
头条新闻讯 1月7日,天津本贞中医门诊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家以传承中医文化为己任的医疗机构,凭借其独特的中医特色和深厚的医疗实力,成为了天津地区乃至全国的医疗圣地。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摄影报道) 8月28日,在中医的浩瀚海洋中,有这样一位传承者——魏长印。生于中医世家的他,用自己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研发出一套独门的魏氏徒手穴位筋膜术,通过精湛的中医技术为无数患者解决了颈椎、肩周、腰腿疼痛等问题,受到了广泛赞誉。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摄影报道) 近日,天津易友道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正紧锣密鼓地推进非遗项目申请工作,以实际行动为传承中医理疗精髓贡献力量。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摄影报道) 7月6日,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一号路与真理道交口处的莹津里公交站旁的健康理疗调理便民服务处,以其操作简便,调理效果明显,闻名遐迩。
2022年12月4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联)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通过线上方式成功举办第二届理事会换届会议暨第五届学术年会。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世界中联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董事长兼院长董瑞连任世界中联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摄影报道) 8月13日, 自然医学博士 武余顺 ,结合多年来在中医学、心理学、植物营养学等方面的经验,发掘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推出个性化健康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生病就医”模式,通过身、心、灵方面的综合调养,提高人们的自我修复能力。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摄影报道) 4月24日,天津皮糖张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校友会研发合作签约暨有关单位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和新品发布会在石头门坎餐饮大厅举办。
头条新闻讯(李兆祥 摄影报道) 2月1日,中营协市场营销发展联盟主席、天津市市场营销协会会长周新刚一行应邀走访位于南开区鼓楼新隆轩20号楼的天津同春中医门诊有限公司。
天津在线讯:“啪!”“啪!”……吸附在皮肤的杯罐只停留不到一秒,就“啪”的一声被“起”下来,再扣再起,反复多次。
现代中医人 陈冲 怎样才能做一个现代中医人,做好现代中医事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本人认为: 一.必须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 以人为本,指你思想深处的目的,为了救治生命。
2018京津冀鲁媒体旅行社看西青采风行 作为拥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乐家老铺”的继承者,2009年10月,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为重振乐家老铺传统药酒品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慧颖讲述中医的东方哲学智慧。夏长青摄中新网悉尼8月5日电(记者陶社兰)《和——中医的东方哲学智慧》主题讲座,5日下午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慧颖,围绕中医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体系,向澳大利亚民众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奥秘。这场讲座也是悉尼中国文化中心“2017中国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的压轴之作。
5日,中医中药中国行——安徽省暨合肥市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活动在合肥举行,100余名中医专家现场义诊。叶兰兰摄中新网合肥8月5日电(记者吴兰)5日,中医中药中国行——安徽省暨合肥市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活动在合肥举行,100余名中医专家现场义诊。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医大师徐经世、李业甫、唐祖宣、薛伯寿、张大宁、陈可冀等在现场“把脉”问诊。
中新社上海8月5日电(记者陈静)不只要通医典,更要懂传统文化经典,上海对高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怀琼5日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上海正全力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全力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资料图:英文版中医药“慕课”亮相上海交大,65名留学生首“尝鲜”。目前,上海有7900多名中医师,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中医专家。
中新网上海8月3日电(记者陈静)怎样才能成为中医药大家?学习《四书五经》、《易经》、鉴赏古典诗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加深人文素养;还要外出游学和探访,遍访中医名家,探寻中医文明发祥地……进而达到融古意、会新知、悟真谛、达睿智的境界,这是在上海成为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必经的“修炼”之路。
中新网合肥8月1日电(记者张强)“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特有的一种预防、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是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和“春夏养阳”养生理念的体现。眼下正值“三伏”时节,安徽大大小小的中医院里,均开设有冬病夏治特别门诊通道。安徽中医事业历史悠久,素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称,见于史传的名医就有1400多人,尤以汉末华佗和鼎盛于明清时期的新安医学最负盛名。
这些天,杭州像个蒸笼,摄氏41度的气温,让人直呼“这条命是空调给的”。夜晚,约几个朋友去吃烧烤喝冰啤,成了不少人的选择。然而,过了嘴瘾后,口腔溃疡却又来捣乱,而且反复发作,令人苦不堪言。为什么会得口腔溃疡?如何才能不让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我们为此请教了大同中医门诊部的詹小萍主任。中医治疗口腔溃疡,不易复发詹主任说,口腔溃疡病因较为复杂。
启动仪式当日,当地两位70多岁老人来到中医院接受全身筋骨调理服务。赵桂华摄中新网沈阳7月16日电(赵桂华)7月16日,“中医1.2.6三级医养模式”全国示范区项目在沈阳市正式启动,接下来,数百名中医健康管理师将深入到当地社区和家庭为老年人预防、调理身体,让老年人少得病乃至不得病,预计平均延长寿命5至10岁。
中新网南京7月1日电(杨颜慈)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下称《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多位中医药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30多年的努力,国粹写入国法的夙愿终于达成,中医立法也将促进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更好地走向世界。“国粹有国法保障,一直是中医药人的夙愿。
哈佛大学访问团凯博文(ArthurKleinman)教授27日在广州出席健康沙龙。唐贵江摄中新网广州6月27日电(记者唐贵江)哈佛大学访问团凯博文(ArthurKleinman)教授27日在广州出席健康沙龙,在与50多位健康学界的专家学者对话时,凯博文教授表示,当前医学界特别关注的“医学人文关怀”中,可借鉴中医经验,探索新型的健康服务模式。
●穿着中医养生的外衣蒙人,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行骗,账都会算到中医头上,传统岐黄之术洗不掉污名,毁的是公众信任。规范中医养生服务发展,“袪邪”比“扶正”更重要最近看到两则消息:一则是媒体暗访辟谷班,“大师”称意念发功可治病。一则是首届国际辟谷养生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这两则消息让人一忧一喜。忧的是,辟谷沦为不当谋利的诱饵;喜的是,辟谷养生被纳入学术研讨层面有望步上正轨。
6月23日,兰州佛慈养生堂开业。钟欣摄中新网兰州6月23日电(记者丁思)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高压之下,如同其他上班族一样,兰州“80后”杨明军虽不常生病,但“时常感到身体不舒服,处于亚健康状态”。23日,在兰州佛慈养生堂内,杨明军向中医专家诉说着病情,决定尝试“老古董”的中医养生来调理。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中药材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深厚,中医药发展基础良好,是我国唯一的中医药综合改革发展试点示范省。
中新网6月19日电昨日,北京孙桂芝中医肿瘤研究所在北京成立,该研究所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直接领导下,依托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雄厚的科研力量,聚集了供职于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孙桂芝教授的多名知名弟子,承担着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领域的诊疗、教学、研究、交流的使命。据悉,孙桂芝教授为主任医师、正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博士后传承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半数以上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近日,《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发布,2016年我国居民中医健康指数为60.9,健康状态居民比例仅为51.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该报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联合研究,旨在从中医角度对全民的中医健康状态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中医是‘生命医学’,西医是‘生物医学’,中医的‘维度’高于西医。”北京同仁堂名医馆馆长关庆维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医是高维度的‘象医学’,不可用低维度的生物医学的标准和规律,来评价、指导甚至约束中医药学。”虽已年近六旬,但身材高大的关庆维,眼神犀利,络腮胡子发白且微长,医者风范自显。他出生于著名中医世家,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及独到的见解,近四十年来每天接诊大量患者。
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国“名片”,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热捧,来华学习中医中药的洋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芊烨摄中新网上海6月3日电(记者陈静)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国“名片”,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热捧,来华学习中医中药的洋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上海中医药大学3日披露,目前,来自57个国家的1502名长期留学生正在该校学习中医药文化,其中包括其1123名中本科生,151名研究生等。
同年,在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挂牌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每年派专家开展42天的中医学术讲座和中医义诊活动,推广中医药文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