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快讯 财经

依法护文脉 藏珍启新程— 第二十一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天津)大会召开

2025年10月25日 22:30

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摄影报道) 10月25日,第二十一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天津)大会在天津天士力集团盛大启幕。本次大会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讲话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为指导,乘 “上合峰会” 在天津召开之东风,旨在深入探讨民间收藏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天津乃至全国收藏文化的繁荣。

本次大会亮点纷呈:深入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大会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津的指示精神,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民间收藏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收藏文化展览、文化交流座谈会、精品文物拍卖等系列活动,让收藏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为天津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原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文化产业协会会长 曹秀荣 致辞

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长 刘铭威 致辞

天津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张建忠 致辞

权威解读文物保护法: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 3 月份正式实施,大会特别邀请到了新颁布的文物保护法起草人之一彭垒作专题讲座。彭垒深入解读文物保护法的立法精神和具体条款,从法律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收藏者应遵守的法律规范,帮助与会藏家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提升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素养,确保民间收藏活动在法律的框架内健康有序进行。

领导嘉宾云集:本次大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邀请到了散襄军、曹秀荣、以及各商会会长以及众多社会名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他们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和主旨演讲,围绕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方面,共同为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商发展大计,为民间收藏文化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创新合作模式:天津市收藏家协会首次实现与天津国拍战略合作,在大会期间举行拍卖活动。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珍品文物将齐聚津城,这些文物涵盖了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等多个门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拍卖这一市场化手段,让文物 “活起来,火起来”,促进文物的合理流通和保护利用。同时,拍卖活动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拍卖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出版高质量论文集:大会出版了《第二十一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天津)大会论文集》。本书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撰写的 31 篇论文。这些论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的指示精神和国家新颁布文物保护法,以及对收藏的见解和意义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和深入的探讨。论文内容涵盖了民间收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为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是一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会议同时发行了张武轩著《国之韻》一书。

再版经典专栏合订本:大会再版了 2012 年出版的《今晚经济周刊》登载的 “天津收藏家” 专栏的合订本。该书集中反映了天津 100 位收藏家的藏品、简介和收藏故事,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珍贵的图片,展示了天津收藏家们的独特魅力和收藏智慧,弘扬了他们的传统思想和收藏精神,是对天津收藏家风采的一次全面展示,也为传承和弘扬天津的收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津的收藏历史和文化底蕴。

主题画作现场创作与解读:现场展示本次大会风好正扬帆主题图 “繁花似锦图”。该画由著名画家霍春阳、范扬、唐云来等国画大师共同创作,画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描绘了一幅繁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寓意着民间收藏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大会现场还邀请专家、学者、名流为该画题跋,与国画大师共同完成创作。此外,还由天津市收藏家协会执行会长王安民亲自讲解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让与会者更好地领略这幅画作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幅画也将永久保存,成为本次大会的珍贵纪念。

留下永久纪念:大会邀请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题词,并按下纪念手印做永久保存留念。这些题词和手印被精心保存,成为大会的重要记忆,见证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历程。它们不仅是对本次大会的美好纪念,也将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收藏文化事业中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会规模空前: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的藏家云集津城,是历届收藏家大会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众多藏家汇聚一堂,交流收藏经验,分享收藏心得,展示自己的珍贵藏品。大会还设置多个交流互动环节,如参观天津博物馆、畅游海河夜景等,让藏家们能够充分交流和沟通,为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推动民间收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第二十一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天津)大会的召开,为全国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搭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推动天津乃至全国收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文章来源:https://www.headnews.cn/2025/1025/7886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