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快讯 健康
【医者仁心】朱晓冬教授:用专业与温度点亮帕金森患者的生命之光
2025年05月27日 11:54头条新闻讯 (李兆祥 报道)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的走廊上,76岁的安叔华推着四轮助行器缓步前行。十二年前,他的人生被帕金森病按下暂停键;如今,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上,正上演着生命的二次绽放。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他与朱晓冬教授的相遇。
"第一次见到朱教授时,我已经卧床半年。"安叔华回忆道。当时他的帕金森症状已发展到四期,四肢不受控制地颤抖,连最简单的吃饭动作都需要儿子协助。多家医院的求医经历让他几乎放弃希望,直到遇见这位"会倾听的医生"。
朱晓冬教授每次接诊,他都会特意留出十分钟"闲聊时间"。"帕金森病不仅是肢体的问题,更是心灵的重负。"朱教授说。这种独特的诊疗方式,让许多像安叔华这样的患者第一次感受到被真正理解的温暖。
朱晓冬的电脑里记录着上千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安叔华的病历上详细写着,“晨起手指震颤明显,上午十点半开始出现动作灵活性下降,起步转身动作困难。
"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谜题。 这些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正是他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药物治疗配合独创的"钥匙康复法",让安叔华在三个月后重获生活自理能力。这套训练方法得名于其核心理念:像寻找正确钥匙开锁那样,为每个患者找到专属的康复路径。
更令人动容的是朱晓冬对患者的长期陪伴。他的微信里有三百多位患者好友,深夜回复咨询是常态。去年冬天,安叔华突发左臂剧痛,朱教授连夜调整用药方案,并在次日清晨亲自致电询问情况。"那种被牵挂的感觉,比止痛药更有效。"安叔华说。
据统计,朱晓冬团队接诊的帕金森患者中,有78%在半年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数字背后,是更多温暖的故事:那位重新站上讲台的语文老师,能陪着孙女逛公园的退休工人,还有像安叔华这样重掌生活主动权的老人。
"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朱晓冬常说。每周四下午,他都会推迟下班时间,为远道而来的患者加号。诊室墙上的锦旗中,"妙手仁心"四个字出现频率最高,而这正是对他从医生涯的最好注解。
朱晓冬每天都在整理最新的临床数据,案头摆着要接诊的病历。对这位年过五旬的医者来说,每个新的一天,都意味着又一场守护生命的接力。而无数像安叔华这样的患者,正用他们重新焕发的生命力,见证着医者仁心的力量。(根据 安叔华 叙述整理)
责任编辑:lzx123
文章来源:https://www.headnews.cn/2025/0527/7882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