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快讯 生活 正文

求学路上 “车”的变迁

字号: 2019-12-18 21:35 来源:头条新闻网

核心提示:头条新闻讯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四大要素,行虽排在末位,却最能见证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从四代人求学路上车的变迁,足以见证百姓生活历时70年的发展变化。

头条新闻讯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四大要素,行虽排在末位,却最能见证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从四代人求学路上”车”的变迁,足以见证百姓生活历时70年的发展变化。

艰辛的“11路”车------双腿(无轮车) 

已过耄耋之年的父亲经常讲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上学时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别说孩子上学,就是祖辈们赶集上店,买卖瓜粮菜等一二百斤的东西十里八里的路都得肩扛手提。父亲“小学”是在本村上的,“完小”是在离家三华里的村庄上的,他的叔伯兄弟三人一起,天天像“小二郎”一样,背着书包上学堂,度过了那个快乐、求知的少年时代。 

后来,因父亲聪颖而又勤奋好学,考取了沧州师范。沧州师范离家近100华里,上学都要靠“11路”一步一步的丈量。1952年的夏季总是阴雨连绵,一个周末的晚上,突降暴雨,本来泥泞的小路变成了“一片汪洋都不见”。清晨一大早,与父亲最要好的三个同学结伴而行,不得已,只能绕路到泊头,沿铁路路基前往沧州师范学校。一路艰辛10多个小时才到学校,这时,已是日落西山。走进宿舍时,其中体质最差的郑辉一头栽倒在地上,晕了过去。父亲的脚底打起了太多的水泡,像“肺泡”一样密集,大的竟然像“小灯泡”,忍着钻心的疼痛,两腿像灌满了铅似得,经过反复的努力,咬着牙关才上了下层的大通铺。刚要进入梦乡,班主任老师闪现在他们的宿舍,呼喊着他们同学三人的名字,责令他们要补上前天的班级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和其他的两个同学都考出了全班前5名的好成绩。因考试结果令班主任老师很满意,这次的“误课”才算作罢。

稀缺的“媒车”-------自行车 

我上小学时是在本村,没有固定、集中的校舍,所谓的“教室”是一室之内两个黑板、两个班级的学生,最后一排学生是背靠着背,一名老师交替上课。那时,就盼着下大雨,因为一下大雨,教室的房子就有因漏雨而倒塌的危险,路也难行,这样,就可以不去上学了,小伙伴们在一起玩个痛快。就这样,东挪西迁的度过了5年的小学生涯。

我上初中时,在离家三华里的村庄,基本上都是来回步行。那时的中午都是回家吃饭,中午1点多钟,是我们很多同学集中在收音机旁听单田芳老师播讲的隋唐演义,刘兰芳老师播讲的岳飞传和杨家将等,这时是听评书最火热的年代。有时听的最入迷时,都进入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遨游在隋唐宋时代,突然身边有一个同学提醒时,才想起上学课堂上的事。这时,像统一下达口令似的“齐刷刷”的起立,“撒丫子”就往学校跑,等进了教室后,都是气喘吁吁的,,,,,还好,没误点!因为那时正是十三四岁长身体的时候,时间久了,也就练就了奔跑速度、耐力和强健的体魄,为后来走上从军路奠定基础。

我上高中已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离家大约20华里,那时家中有了唯一的一辆自行车,那是父亲的“专骑”,因为父亲在离家七八里的村庄教书,要每周回家一次,经常有到公社集中开会等公事活动。听父亲说,这辆上海产永久牌26型自行车是1964年买的,论起来比我年龄还大,这是父亲积攒了多年的工资才买的。据父亲讲,全村有很多年轻人相亲都借用这辆自行车,这辆车成了全村有名的“媒车”。轮到我上高中再骑时,已是“容颜和筋骨俱老矣”。一个简单的“车座”,下面的弹簧基本上都断的断、裂的裂,里面塞满了太多的棉花套子和破布条,这些都是父亲擦拭保养自行车时专用的物品。车座的外套是由母亲用碎花布拼接起来的,看起来好像“中国地图”,很有格局、很有造型。可机械部件就不那么“给力”了,因为毕竟服役快20年了。那时,自行车内胎破了自己补,链条断了自己修,这是常有的事,这反倒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

1983年夏天,一个周未下午,上学回家的路上,乌云密布,忽降瓢泼大雨,我骑行在泥泞路上,心急之下,一不小心,使劲一蹬,自行车来了个“车轴不转”——抛锚了!我还以为是后轮盖瓦上的泥太多呢?!停下来惊讶的发现,链条像“死蛇”一样挂在那儿——链条断了!没办法,只好扛起自行车,心里叹息道“这一次该你骑我了!”,回到家时,天色已晚,雨停了,我却像个“泥猴”,踉踉跄跄的走进了家门。

脚踏式包厢式------电动车

上世纪90年代末,女儿上小学了,妻子和女儿已随军来到了天津大都市,开始是骑自行车接送,后来就有了脚踏电动车、包厢式电动车,上学和回家的路上,女儿稳稳地坐在车后座上,好舒服、好惬意。有一次,我带女儿去和平区的一个学校学声乐,路遇滂沱大雨,幸好带了雨具,女儿就紧紧的贴在我的后背上,钻进大大的雨披子里,像小鸡在老母鸡的羽翼下避雨、乘凉。等到了家时,我的裤腿和鞋都湿透了,女儿捂得满头大汗,竟然趴在我的后背上安然的睡着了……以至于女儿上大学后,每当父亲节这一天,女儿总是给我发一些短信和小视频,总有让人感动且幽默的话语:“父爱如山,父亲的后背好宽、好暖,风雨再大,冰雪再冷都能让我暖的满头大汗”。

女儿上中学了,都是自己骑自行车来去,赶上雨雪天气,有时忘了带雨具,经常淋得湿漉漉的,像个“落汤鸡”,女儿总是自嘲的说:“今天的“澡”洗的还不够痛快”。女儿最后一辆自行车是能折叠、能拆分的天津产“双鸽王”牌自行车,直到今天,尽管各种“共享单车”很方便,但这辆自行车,还是我短距离出行时交通工具的最爱,因为这辆自行车上有太多女儿求学路上的回忆。

如今女儿大学已毕业,我已买了私家小轿车,每当女儿“上班”我送她时,总是跟女儿开玩笑的说,“上学”时没开车送过你,现在“上班”了送你,作为一个补偿吧!女儿总是笑哈哈的说:“时代不同喽!等我送我女儿上学时就是坐地铁啰!又准时、又方便”。

风雨无阻的“校车”

国庆节前夕,回到沧州老家,正赶上我侄子的儿子去离家20多华里的镇上去上学。我心里在想,刚上小学一年级就去这么远的地方,孩子和家长都多辛苦啊!还是侄子解开了我的“谜团”,笑哈哈的说:“现在,虽然家家都有小轿车,村村通公路,却用不着家长接送孩子,两周回来一次,有“校车”接送到家门口,省钱省时省力又省心,既安全又方便,现在孩子们太享福了” 。     

看到眼前的一幕,不由的想起父辈、自己、女儿求学路上因车行不便带来的艰辛,感叹道:现在的衣食住行,特别是车行有路,路路通,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呀!(作者:冯清勇  责编:李兆祥)

Tags:求学 变迁 路上 李兆祥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李兆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