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考队青藏高原钻取冰芯,探寻“无字天书”的奥秘
核心提示:新华社拉萨7月8日电(记者王沁鸥薛文献)冰川是“大自然的博物馆”,也被称为“无字天书”。近日,新华社记者随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前往唐古拉山龙匣宰陇巴冰川,直击他们冰芯钻取的艰辛过程,看冰川专家如何探寻“无字天书”的奥秘。冰川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蓝色星球上的冰雪宝藏。
新华社拉萨7月8日电(记者 王沁鸥 薛文献)冰川是“大自然的博物馆”,也被称为“无字天书”。近日,新华社记者随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前往唐古拉山龙匣宰陇巴冰川,直击他们冰芯钻取的艰辛过程,看冰川专家如何探寻“无字天书”的奥秘。
冰川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蓝色星球上的冰雪宝藏。而冰芯,则是科学家们在冰川中自上而下钻取的圆柱状冰样,其中冰封了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是冰川学领域的关键研究素材。
“冰川是‘大自然的博物馆’,甚至可被称为‘无字天书’。”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徐柏青说。徐柏青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江湖源科考协调组组长,也是此次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队长。
他告诉记者,在冰川中越往下,冰层形成年代越久远。反之,越靠近表层,冰层形成的年代越近。冰川按此规律积累,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并且在积累过程中不断将自然环境的变化信息冰封于内。因此,在冰川中竖直钻取一根冰芯,便如同获得了一部自然“编年史”。
上世纪五十年代,冰芯钻取和研究在全球取得突破。1987年,我国在敦德冰帽成功钻取第一根冰芯。目前,人类通过冰芯,可以追溯距今80万年的自然环境变迁史。
冰芯中包含了三种可作为“史料”的物质信息——冰本身、外来物质以及气泡中包裹的气体。其中,冰芯稳定同位素可记录温度变化,而积累量则能恢复降水变化。
正因如此,在气候变化如此牵动人们神经的今天,冰芯研究也愈发受到全球范围的关注。
此外,冰芯中还包含尘埃、微生物等外来物质。徐柏青说,包括超新星爆发等天文事件,都可以在冰芯内的物质中找到根据。冰芯气泡封存了古大气,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大气成分的演化历史。
冰芯要到何处寻?考察队成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朱美林说:“一般而言,钻取冰芯的位置越高、越平越好,冰层要越厚越好。”
“地势越平、越高,冰雪融化得越慢,且其他地方吹来的雪不会在此堆积,不会影响冰川物质积累的稳定性。”朱美林说。
冰层越厚,则证明冰川积累时间越久,科研人员可以获得的环境信息越丰富。
考察队这次原计划在龙匣宰陇巴冰川海拔5650米处钻取浅冰芯,以恢复过去100年,特别是近50年来,江湖源区气候变化及对冰川、湖泊变化的影响。但入夏以来,唐古拉冰川表层积雪消融较快,雪面下隐藏的冰裂隙、冰湖、冰河,给科考队员带来很大危险。最后,考察队不得不改为在5250米的冰川末端钻取古老冰芯。
徐柏青说,如果说钻取顶部冰芯,是为了从今天回头看,那么在冰川末端打钻,则是直接找冰川最“年长”的部分进行研究。
“在末端作业,关键在于一定要打到冰川的最底部。通过原子阱等技术对这部分冰芯进行检测,可以测定冰川的年龄。”徐柏青说,冰川最先消融的是末端最古老的部分,因此随着冰川的持续退缩,冰川会越来越“年轻”。通过逐年观测冰川的年龄变化,可以判断冰川消融速度,预测它未来的命运。
低温是钻探的理想环境,午夜、凌晨时分便成了钻取冰芯的最佳工作时间。徐柏青介绍,此次钻探的作业温度,至少要在零下5摄氏度以下。而在冰芯钻取的最佳月份,即四、五、十和十一月,科考队员们经常要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于傍晚向山中进发,顶风冒雪、越岭蹚河,徒步数小时到达钻取点。而由于冰川上和周围区域常常车马难行,科考队员在野外便需变为登山队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户外生存技能。
在本次钻取末端冰芯近3小时的路途中,队员们先后渡过了五六条冰河。在抵达冰川前,一条较深的冰河挡住去路。有人下脚不慎,水淹到了膝盖以上。几位只穿了徒步鞋的队员,最后被队友背过了河。
而在几天前向冰川顶端进发的过程中,一名科考队员甚至不慎落入了积雪下的冰湖。幸亏这名队员户外经验丰富,借助背包浮力接近湖边,并用冰镐砸向冰面,才最终成功脱险。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2025年金融宣传周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分公司2025年“金融教育宣
- 这些反保险欺诈知识,建议每个消费者关注
- 金莲花产业出海国际研讨会在津召开 中美专
- 全能王者,实至名归!福田风景i9+斩获2025中国
- 从绿色创新到安全零伤害,亨斯迈的可持续发展
- 跨越“数字鸿沟” 筑牢风险防线——中国人
- 陇南核桃系列饮品走红天津市场:一颗核桃的匠
- 中国人寿:定制保障筑防线 激活产业“新引擎
- 天津市宁河区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在防汛排涝
-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全面启动2025年金融教育宣
- 以寿产协同强双拥共建,用惠军服务护退役军人
- 服务升温背后的担当:中国人寿以适老化改造书
- 京津冀企业家俱乐部颁发金牌主持人证书
- 2025钙尔奇“阳光成长计划”公益项目 为云
- 保障民生走在前!中国人寿探索打造长护险“三
- 天津:热海文苑见证曲艺界温情时刻:篆刻家张羽
- 2025年久久公益节收官,见证5.3亿件好事发生
- 践行“三多元一带动”,中国人寿在陕长护险试
- “寸草春晖·孝感动天”重阳节文艺汇演,银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