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文化 文化历史 正文

纪念骆宾基百年诞辰 其子斥有电影作品以讹传讹误导观众

字号: 2017-06-26 23: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骆宾基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韩海丹摄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曾鼐)骆宾基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诸多文学家、学者等齐聚京城。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骆宾基的创作历程与时代变化密不可分,为抗战文学史书写了别开生面的一面。骆宾基儿子张书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并不像网络和一些电影所言,骆宾基与萧红并非恋人,希望作家、编剧能尊重事实,不要靠低俗炒作博取眼球,以讹传讹误导观众。

骆宾基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 韩海丹 摄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曾鼐)骆宾基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诸多文学家、学者等齐聚京城。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骆宾基的创作历程与时代变化密不可分,为抗战文学史书写了别开生面的一面。

骆宾基儿子张书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并不像网络和一些电影所言,骆宾基与萧红并非恋人,希望作家、编剧能尊重事实,不要靠低俗炒作博取眼球,以讹传讹误导观众。

骆宾基,原名张璞君,是中国著名作家、古文文学家。骆宾基于1917年出生,1994年去世。他历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务;著有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幼年》等120多篇文学作品,以及《金文新考》等近百万字的金文研究文献。

骆宾基生于吉林珲春市。1933年,他去北平读高中,因错过报名时间,只好去北京大学旁听,到国立北平图书馆读书。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作品极大地吸引了他,激励他产生了为中国命运而写作的使命感。

1937年,在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之时,骆宾基《高尔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成为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不久后,八一三事变,他参加上海青年防护团,抢救伤员;后拿起枪来,直接投入抗日第一线。在战火中,他发表的《救护车里的血》、《我有右胳膊就行》、《大上海的一日》等一系列战地报告引发强烈反响,被称为“抗日战争中最活跃的作家之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骆宾基开始关注金文、研究古籍。

骆宾基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图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韩海丹 摄

“好的文字要经过时间洗礼”

“对他们那一代的作家来说,文学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骆宾基在抗战烽火中登上文坛,终其一生,他的创作历程与时代变化密不可分,对抗战时期大后方深入、多角度刻画,为抗战文学史书写了别开生面的一面。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说,骆宾基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在现实主义细腻描写中,交织着浪漫主义,除了纪实报告,中篇、长篇小说,他还创作了剧本等。在新中国成立后,骆宾基走进乡村,多角度展现了新农村的面貌。

“好的文字越经过岁月沉淀,才越彰显价值。”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说,好的文字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失去;获得一、两个奖项,不代表什么,如果文学作品几十年后还能让后人激动,几千年后能留下个绝句,那才是真是了不起的作品。

陈建功说,骆宾基生前并不是善于言谈的人,但专心写作、严谨治学,他的作品几十年后看,依然是有很有特色、很有贡献的。

由于诸多复杂原因,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骆宾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金文和古籍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研究,他对中华文化和文字的起源有了重大发现。他的部分研究成果编集为《金文新考》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姚军说,在《金文新考》出版之时,研究方向比较冷门,也因为研究方法等原因,在当时存有争议,慎重考虑,最初只印了800套,但很快得到好评,如今看,这种学术研究是很有前瞻性的。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骆宾基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他的作品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希望年轻的作家,也能传承前辈的精神,从人民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受到民众喜爱的作品。

骆宾基儿子张书泰。 韩海丹 摄

“骆宾基与萧红并非恋人”

骆宾基儿子张书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并不像网络和一些电影所言,骆宾基与萧红并非恋人,希望作家、编剧能尊重事实,不要靠低俗炒作博取眼球,以讹传讹误导观众。

骆宾基的儿子张书泰,多年从医。他自称是个离文学圈有点远的人,但父亲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了他一生。

1959年,骆宾基受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委托,开始撰写纪实报告“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回忆”,他花费两年时间,先后六次专访李延禄将军,并多次深入深山老林,沿着当年抗联的活动路线遍访原抗联战士等人群。

文革后,该报告以《后去的年代》为名正式出版。由于当时没有电子设备,手稿在交付出版社前,由张书泰替父亲手抄。“抄完一遍,他改一遍,大概光我就抄了10多遍。”因为抄写次数太多,张书泰甚至对父亲有些不满,抱怨他为何不能想好了再落笔成章。

“就是要一遍遍打磨,一遍遍改,才能出来好作品”——父亲当年如是说,这个回答也让张书泰铭记一生。“踏下心来,仔细打磨,不光是写文章,做事也应该这样”,张书泰说。

为人正直,也是骆宾基对子女一生的教诲。抗日战争时期,骆宾基拿枪冲到战争前线,并撰写大量纪实报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期,危难之余,骆宾基陪伴朋友萧红走完了她的最后一程。

而与萧红的这段“最后岁月”,不想却在几十年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电影甚至将骆宾基与萧红描述为姐弟恋情,使外界误以为萧军、端木蕻良,以及骆宾基因爱同一个女人而生恨成仇。

对此,张书泰详解了当年情景。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轰炸香港,地下党组织左翼作家准备撤离到内地,骆宾基也准备跟随茅盾等人一起撤退。撤退前,得知朋友萧红病重,他便去探望。不料萧红的亲属却“不辞而别”留下萧红一个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骆宾基,完全是出于耿直的朋友之谊,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在炮火中照顾孤独病重萧红的义务,陪伴了她在世的最后44天。1946年,为纪念萧红,骆宾基发表了著名的《萧红小传》等作品,详细记录了当时情景。文章发表后几十年间,所有当事人都没有公开表示过异议。

张书泰说,近年来,有个别电影作品和网络文章,为了迎合市场,不研究萧红的文学作品,而是拿萧红的情史大做文章,用庸俗的噱头博人眼球。更有人利用所有相关当事人均已故去,肆意编造低俗桥段,炒作污蔑、招摇撞骗,让家属非常气愤。

张书泰说,相关电影在公开放映前期,没有一个事先和家属沟通过,连核实基本信息都没有。他说,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适度创作”,但如果以真实姓名描述,那虚构的东西一定要有限度,纪实作品的创作要基于事实,不能道听途说;这也一直是骆宾基所坚持的创作原则。

“现在有一些作品,不在内容上打磨,靠庸俗噱头,赚取眼球,这不仅是对老一辈文学家的不尊重,也是让社会悲哀的事情”,张书泰说。(完)

Tags:骆宾基 作品 萧红 子斥 张书泰 主席 电影 研究 中国作协 百年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