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游戏 电竞游戏 正文

初中生破解家长银行卡密码 偷几千元玩手机游戏

字号: 2017-06-08 20:34 来源:福州晚报

核心提示:  福州晚报讯 15岁初中生破解家长银行卡密码,绑定账号后用于手机游戏充值,一个多月消费4000余元。日前,市民王先生向本报反映了这件事,希望能从游戏公司那里要回这笔钱。律师认为,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

福州晚报讯 15岁初中生破解家长银行卡密码,绑定账号后用于手机游戏充值,一个多月消费4000余元。日前,市民王先生向本报反映了这件事,希望能从游戏公司那里要回这笔钱。律师认为,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非大额充值消费在此之列,因此退款缺乏足够的依据。

事件:

购买游戏装备偷花父母4000余元

“要不是我去缴罚款,我还不知道钱被孩子花光了。”王先生说,他家境不太好,所以心疼那些钱。6月1日,他到银行缴电动车违法闯入机动车道的罚款,发现银行卡里仅剩下4元。在此之前,卡里存着好不容易攒下的4500多元。他查询得知,从4月底开始,那些钱被分为多笔划入同一家游戏公司的账号。在事实面前,他15岁的儿子小新承认偷偷破解了银行卡密码,并绑定账号为一款手机游戏充值。

昨日,记者在王先生工作的店里看到,打印出来的银行明细单有26张,全是小新用于游戏充值的凭证,少的一笔只有一两元,多的一笔上百元。

记者了解到,小新由于身体不好,向学校请了长假,在福清老家休养。为了生计,王先生夫妇留在福州市区工作,疏于监管孩子。4月26日,经不起孩子的央求和哭闹,王先生给小新买了一部手机,没想到就发生了之后的事。

“我身体不好,干不了体力活,只能帮亲戚看店,我老婆没有工作,我平常的工资只够供两个孩子上学。”一下子没了4000多元,王先生夫妇非常心疼,希望能够要回这笔钱。

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小新,不过他不愿意过多说起这事,只说玩的是一款酷跑游戏,所有的钱都被拿来购买装备道具了。

律师:

缺乏足够依据退款难度较大

记者了解到,根据2010年文化部发布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

那么,游戏公司存在违规行为,是否意味着应退还相应钱款?北京盈科(福州)律师事务所任林鹏律师认为,《民法通则》第十二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年成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任律师认为,《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只是部门规章,如果条款有冲突,应该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从小新的事情来看,他多笔小额消费累积达到4000多元,与其年龄、智力是相适应的,应属于有效的民事行为。因此,王先生想要退款,缺乏足够的依据,实现难度较大,建议可以与游戏公司协商。

还有法律人士认为,根据以往的案例,由于取证困难,能够退款成功的非常少。“比如,如何证明这些消费全是由未成年人操作完成的?又如何证明家长完全不知情?毕竟,许多成年人也爱玩手机游戏。”相关人士建议,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态,将孩子从游戏世界带回现实中。

规定:

未成年人充值消费

提倡加以限制

如今,游戏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未成年人可以轻易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接触到网络游戏,且充值消费越来越便捷,频频发生“熊孩子”背着家长大额消费的事。

为防止此类非理性消费事件发生,文化部于去年底发布《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并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也就是许多媒体报道的“网游实名制”。在通知中,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必须进行实名注册,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的用户提供充值消费服务。此外,应限定游戏用户单次充值金额,提倡网络游戏运营企业设置未成年用户消费限额。目前,一些游戏公司已经推出守护平台,家长可以绑定孩子的游戏账号,对孩子的消费额度、游戏时间等进行限制。

然而,由于网络游戏种类、数量繁多,监管有一定的难度,且违规所面临的罚款远小于违规可能带来的收益,一些游戏公司并未严格落实文化部的相关规定。此外,网络上还有人出售身份信息供未成年人用于游戏账号注册,一些未成年人甚至盗用家长的身份信息进行注册。要想彻底堵住漏洞,还要不断摸索。(记者 徐强)

Tags:游戏 银行卡 家长 消费 充值 手机 王先生 孩子 网络 小新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