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藏文化文房四宝
核心提示:除了取烟灰做墨汁,他小时候还用过提取酥油做的墨汁,“当时看到过别人用酥油熬制,不过使用不是很普遍。
图为嘎玛赤列在研习书法。(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赵玉芹 摄
中新社拉萨1月1日电 题:传承千年的藏文化文房四宝
作者 曾嘉 赵玉芹
笔、墨、纸、砚作为汉文化文房四宝历史悠久,而共属中华文明的藏地书法同样也有文房四宝。记者近日采访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西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嘎玛赤列,他告诉记者,同是文房四宝,毛笔之于竹笔、砚台之于墨盒、宣纸之于藏纸、墨块之于烟灰墨,汉藏两地的文房四宝各有千秋。
在嘎玛赤列书房中展示的20多只竹笔,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全是由他手工制作。竹笔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特别讲究。
他说着,随即拿起一只20多公分长的细竹子向记者演示起来,锋利的刀子慢慢将笔尖削成了微斜的扁平状。“以笔书蕴,这不起眼的笔尖,却大有乾坤,藏文笔画的粗细转换,线条的流畅,全在这笔尖上,没有扎实的功底,根本驾驭不了。”
嘎玛赤列说,藏文书法中执笔方式与毛笔不同。毛笔执笔法五指都要用上,用按、压、钩、抵的方法把笔执稳,而竹笔则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竹笔即可。
无论汉文或藏文书法,墨汁是不可或缺的。嘎玛赤列说,传统上藏区的墨汁并无集中生产,他小时候用的墨汁取自厨房里常年累积的烟灰,烟灰沉淀得越久,越适合做墨汁。从厨房里刮下烟灰后,放入白糖和油调制成墨汁。这种墨汁没有化学物质,而且在强心(藏语音译,指练习藏文书法的木板)上很容易洗掉。虽然制作取材略显粗糙,但是要比现在的墨汁更环保些。
除了取烟灰做墨汁,他小时候还用过提取酥油做的墨汁,“当时看到过别人用酥油熬制,不过使用不是很普遍。”
“古时,写经文的墨汁比较讲究,会把金粉、银粉、珍珠粉、珊瑚粉单独调制墨汁,西藏的一些贵族文人使用的墨汁,还要加选一些麝香、藏红花等名贵药材,使墨汁鲜亮、芳香。”嘎玛赤列说,这点同汉族制墨相似,有的墨还掺有珍珠、玉屑龙脑、犀角,有的则掺有百药,药性防腐、防霉、防蛀。
藏文书法中所用墨盒相当于汉文书法的砚台,在嘎玛赤列的案台上,一只小墨盒,黯哑的铜光透露出古朴,高不足十厘米,瓶底直径约七八厘米,成椎体状,瓶口收缩较小。他说:“古制墨盒市面上少有了,这还是十几年前从市场上淘来的,到哪写书法都喜欢带在身边。”
据资料显示,旧时西藏上层僧侣和贵族多喜爱用玉墨瓶、银墨瓶,有的墨瓶还镶嵌上纯金、玛瑙等装饰之物,富丽高雅,而一般人则用铜墨瓶、铁墨瓶、竹墨瓶或木墨瓶。
下笔的藏纸更是必不可少。嘎玛赤列喜欢收集藏纸,家里堆叠着图案、颜色不一的藏纸。
他说:“藏纸也是就地取材,只是制作方法比墨汁要复杂,树皮纤维及瑞香狼毒草的根部纤维是主料,经石灰和土碱处理制成,其制作要经历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揭纸等步骤。”因为狼毒草本身具有毒性,所以藏纸久经岁月不怕虫蛀鼠咬,不腐烂、不易损坏。
质地薄、耐拉、纸面较光滑的藏纸被视为上乘。当时,最著名的有“达波纸”、“孟噶纸”、“金东纸”和“阿交如交”纸。嘎玛赤列说,藏纸的产量少、制作成本高,这使得用的人越来越少,逐渐被现代纸所代替。
著名藏文书法家格芒·江白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藏文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拉萨,学习藏文书法的人越来越多,藏文书法培训班也不断增加。在研究保护方面,藏文书法家们利用网络积极推广藏文书法理念。2017年第一届全国藏文书法研讨会也正在筹划中。(完)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天津:欢度五一假期,莫忘消防安全
- 京津冀企业家俱乐部举办第27期政企交流盛会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健康知识科普:五一
- 第十三届 “穿上旗袍去安仁” 活动即将盛大
-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心头:国寿寿险助力绘就乡村
- 天津:五一假期同欢庆 消防安全谨记心
- 天津市七部门联合发布“五一”劳动节消防安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人寿寿险理赔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人寿寿险适老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人寿寿险智能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人寿寿险构建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人寿打造全场
- 全国劳动模范!这名国寿员工获殊荣
- 戎耀启航创享未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健康普惠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健康知识科普:抗性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健康知识科普:“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