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加速“走出敦煌”
核心提示:(记者 冯志军)过去的2015年,备受外界关注的敦煌石窟数字化进程持续加速推进。
中新社兰州1月1日电 (记者 冯志军)过去的2015年,备受外界关注的敦煌石窟数字化进程持续加速推进。一大批敦煌石窟艺术精品利用高科技手段成系列、成规模“走出敦煌”,通过“数字展”、“网络体验”、“手机APP”等途径在海内外多个城市“动起来”。
记者1月1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目前该院已完成洞窟摄影采集119个、图像处理57个、彩塑三维重建17身、虚拟漫游101个,以及4.1万余张底片数字化和113个洞窟三维激光扫描等。这些丰硕成果相继在美术临摹、考古报告、保护修复、展陈等方面得到应用。
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来,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加速“走出敦煌”的步伐,包括“数字敦煌”在内的敦煌艺术展相继在香港、杭州、上海、兰州等多个城市大规模展出。不仅如此,2016年5月至9月,一批敦煌艺术精品还将首次在美国集中展出。
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文化发现”的敦煌石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但由于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等多种原因,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针对它不可逆转的消亡危机,敦煌研究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利用数字技术为其“延年益寿”。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随着风蚀、沙化、二氧化碳和湿气等对莫高窟的腐蚀,窟内的一些佛像、壁画都会渐渐“老去”,直至“消亡”。而“数字敦煌”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
王旭东认为,“数字敦煌”工程一方面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预防性保护敦煌石窟,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它,然后再利用其知识背景去研究和传承。即使将来遭到地震等不可控的因素可能导致洞窟内的壁画彩塑被毁,但数字化的东西会永远存在下去。(完)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 陇南核桃系列饮品走红天津市场:一颗核桃的匠
- 中国人寿:定制保障筑防线 激活产业“新引擎
- 天津市宁河区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在防汛排涝
-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全面启动2025年金融教育宣
- 以寿产协同强双拥共建,用惠军服务护退役军人
- 服务升温背后的担当:中国人寿以适老化改造书
- 京津冀企业家俱乐部颁发金牌主持人证书
- 2025钙尔奇“阳光成长计划”公益项目 为云
- 保障民生走在前!中国人寿探索打造长护险“三
- 天津:热海文苑见证曲艺界温情时刻:篆刻家张羽
- 2025年久久公益节收官,见证5.3亿件好事发生
- 践行“三多元一带动”,中国人寿在陕长护险试
- “寸草春晖·孝感动天”重阳节文艺汇演,银龄
- 千年玉韵绽华彩 天津古玉展掀起传统文化热
- “佳直播”携手爱奇艺打造明星感4K超高清直
- “书藏古今”之地,金融如何“港通未来”?
- 京津冀企业家俱乐部举办2025第四期会员路演
- 中国人寿:发挥主业优势,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 天津: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指南 不要长时间充
- 天津:你需要知道的电动自行车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