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教育 教育教学 正文

毕业生不急就业 “慢就业”背后潜伏何种玄机?

字号: 2015-11-29 17:20 来源:工人日报

核心提示:而南京市一所重点高校的英语系研究生潘雅君现阶段的主要精力仍然在毕业论文上,“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还是再等一等吧。

素苗/东方IC

进入年底,每年一度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进入关键阶段。另一方面,“慢就业”一族却正在悄然壮大。一些毕业生以“充电”、游学、支教、自主创业等形式应对匆忙的就业大潮,以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有专家指出,“慢就业”代表着大学生对被动就业、盲目就业的反思,由关注就业效率转向就业质量,体现了大学生择业观念理性化、多样化的转变。但也有质疑提出,这是90后逃避就业压力的表现。

机会不好就再等等

按照往年惯例,11月已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一个高峰期,部分国企的三轮面试进入最后阶段,许多在暑期就开始校园招聘的企业陆续发出offer(录用通知)。

而南京市一所重点高校的英语系研究生潘雅君现阶段的主要精力仍然在毕业论文上,“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还是再等一等吧。”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近期公布的数据,虽然毕业生总人数有所减少,但2016年毕业生就业压力未有减少。截至11月13日,江苏省内本科专场招聘会总需求数达3.3万人,研究生专场招聘会总需求数近万人,比去年的本科生4.2万人和研究生的1.9万人用人需求,有明显下降。

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分析,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正达到峰值,加上宏观经济运行压力加大,依靠经济高速增长的就业“红利”逐步消失。

“外企都在裁员,很多国企、民企也缩减了校招名额,今年大家找工作情况并不理想。” 潘雅君面试过的一些企业要求先实习三个月再决定录取与否,她觉得实习这么久,太浪费精力。

潘雅君的目标是考公务员或者公立学校教师编制,但感觉今年准备的并不充分,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机会,她会选择推迟就业,认真复习。

“换工作牵扯很多因素,与其将就,我更希望第一份工作就能一步到位。”

与潘雅君类似,今年6月已经毕业的陈慧就推迟了自己的就业计划。今年3月,新闻专业的陈慧被一家中央媒体录取,并派往海外参加入职实习。“这是以前在校的暑期实习无法体验到的最真实的工作状态,我发现单位的工作机制并不适合我。”

而陈慧此前在去台湾旅游时,曾参加了养老文化村的志愿者服务,她对养老村的运作方式研究很有兴趣,在与导师沟通后,陈慧最后放弃了签约。目前她正在比利时参加一个短期的学术项目,并正在申请攻读海外博士。

“虽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至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 陈慧说。

谁有条件“慢就业”

与以往“往前赶”的找工作节奏不同,像陈慧一样工作待定的毕业生逐渐增多,她们不再奔着稳定、户口、工资高等“硬指标”,而更愿意花时间找到自己“中意”的工作。

作为毕业两年多的过来人,向超对“慢就业”现象深有感悟。当初找工作时,作为“985”名校毕业生,他很顺利地签约了一家央企总部,是全班最早有offer的人。“当时就跟随潮流,想着越早签越好。”而入职后,向超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一个“大机器上的螺丝钉”,一年后,他辞去工作去了英国攻读市场营销博士。

“国内的大学培养模式太赶了,本科前三年、研究生前两年学生们都被安排了满满的学术课程,中间最多有几次两三个月的社会实践机会,最后一年就急着找工作。很多人根本没有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工作就被迫加入了熙熙攘攘的就业大军。”

向超觉得,“慢就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人总要在试错中找到方向”。他的观点得到了家里的支持。向超的母亲认为,“如今90后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了,环境也不一样了,不像我们当年毕业找工作,就奔着养家糊口。如果条件允许,为什么不支持孩子拿出一段时间自我调整,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呢?”

向超父母的想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根据一项国家统计局在上海的调查显示,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打算在家休息或者外出游学一段时间。对于这种想法,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理由充分会支持。

而向超坦言,“慢就业”确实需要考虑成本。“家里条件要允许。我在英国再读四年博士,要花费100多万元,还不包括一线城市上涨的房价和CPI。更关键的是时间成本,到时和比你小三四岁的人一起去找工作,还会有竞争力吗?”

作为一种新的就业观,“慢就业”也引起了企业主关注。有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还是要看学校和专业,像一些名校的制造、信息与软件、金融类等热门专业的学生就很抢手,不太会出现“慢就业”现象。但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更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招聘中或许是一种优势。

别成了“赖校族”

作为一种新择业观,“慢就业”被赋予了多元、理性的初衷,而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家长反应,自己的孩子以“慢就业”为名,实际上成为了既不深造,也不就业,而是继续“赖”在学校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有媒体相继报道了毕业生赖校后以种种借口骗家里寄钱的事件。

某高校辅导员王欣表示,近年“赖校族”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学生毕业后临时住宿舍的情况增多了,学校为此几次出台新规遏制这种势头。”

王欣认为,学校不用交房租,饭菜比外面便宜,生活设施齐全,这种吸引力有可能将“慢就业”转变为“赖校族”、“啃老族”。相比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可能更缺乏承担压力、参与竞争的能力。

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也使很多毕业生无法认同“慢就业”。潘雅君的室友许洁目前正“全力以赴,热火朝天”的找工作。“慢就业的成本太高,很多单位的校招只有应届生才能参加,推迟工作会错过很多机会。”许洁介绍,她正在准备参加的某地公立学校教师招聘明确规定,非生源地学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而且必须是应届生。

“我也有很多在国外的同学,回来找不到工作就又回去继续念书或者打工,但是‘沉淀’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就业市场竞争还是很激烈,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许洁觉得,很多“慢就业”还是在逃避求职压力。

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在求职的大舞台上同台竞技。

“就业形势长期来看很严峻,有‘慢就业’就有‘快就业’,很多人在入学之初就开始准备升学、创业或者求职规划。”某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虽然“慢就业”有合理性,但在缓冲期内,也需要好好规划。

她建议毕业生“慢就业”还需掌握好“火候”,设定一个期限并且脚踏实地。“毕竟在一些吃青春饭的行业,‘慢就业’族也会失去年龄优势。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职业理想早做规划,做到未雨绸缪。”

Tags:就业 毕业生 工作 自己 陈慧

责任编辑:雨过天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jubao@headnews.cn

焦点图片